

1.
亦作“擈”。
2.
擊;打。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2.出自《履園叢話·雜記上·茂林》一夕,有苗千余人來撲官軍。
3.出自《“鍛煉鍛煉”》當小腿疼一進來撲楊小四,王聚海一邊攔著她,一邊暗自埋怨楊小四。
3.
指撲滅。
1.出自《〈奉天錄〉序》洪流壞堤,猶可塞也;烈火燎原,猶可撲也。
4.
拍打;拍擊。
1.出自《題四時宮人圖》詩一女淺步腰半駝,小扇輕撲花間蛾。
2.出自《西游記》撲著手呵呵大笑。
3.出自《新兒女英雄續傳》空中,一只野鴨伸長了脖子,怪笑著,撲動翅膀飛過。
5.
拂拭;輕輕地擦。
1.出自《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詩石苔凌幾杖,空翠撲肌膚。
2.出自《將赴洋州書東谷舊隱》詩縱橫列蟲網,不免自掃撲。
3.出自《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囊癢》麻黃根: 同牡蠣乾姜撲。又同硫黃末撲之。
6.
指拂拭的用具。
1.出自《救風塵》那好人家將粉撲兒淺淡勻。
7.
摔;擲。
1.出自《三國志·魏志·夏侯淳傳》“傷左目”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每照鏡恚怒,輒撲鏡于地。
2.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二年》老幼孕病,悉驅去殺之,嬰兒或撲于階,或擊于柱,流血成渠,號哭震天。
3.出自《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到提著兩只腳,向石塊上只一撲,可憐掌上明珠,撲做一團肉醬。
8.
向前猛沖;全身伏向。
1.出自《永貞行》怪鳥鳴喚令人憎,蠱蟲群飛夜撲燈。
2.出自《水滸傳》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3.出自《訪問廣島》鹿像熟人一樣親切地撲到我的身上來。
9.
謂趴,伏。
1.出自如:撲在地上打槍。
10.
謂全心寄托。
1.出自《金瓶梅詞話》我也不要他,一心撲在你身上,隨你把我安插在那里就是了。
2.出自又如:他一心撲在事業上。
11.
相撲。
1.出自《水滸傳》此時宿露盡收,旭日初起,部署拿著竹批,兩邊分付已了,叫聲:“看撲!”
2.出自《水滸傳》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數萬的香官看了,齊聲喝采!
12.
傾覆;倒下。
1.出自《納涼聯句》危檐不敢憑,朽機懼傾撲。
2.出自《牡丹亭·旅寄》卻怎生凍折了擎天柱,撲倒了紫金梁?
3.出自《移行,包氏父子五》他撲下去跪在校長跟前。
13.
指氣味聲色之類直逼(人的感官)。
1.出自《牡丹》詩壓枝金蕊香如撲,逐朵檀心巧勝裁。
2.出自《賣柑者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
3.出自《昆侖行》詩歌聲由上而下,直撲我們的心窩。
14.
滿;遍。參見“撲地”。
1.出自《賀新郎》詞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
15.
棰杖。
1.出自《示從子河南尉班》詩永泰中,余任洛陽丞,以撲抶軍騎。
16.
古代一種制茶的工具。
1.出自《茶經·具》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17.
圍棋術語。投。
1.出自《圍棋義例·詮釋》撲,投也,以我子投彼穴中,使其急救曰撲,所以促其著也。
18.
古代博戲名。盛行于宋元民間,以錢為博具,擲地視字幕決勝敗。
1.出自《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游戲》有以一笏撲三十笏者,以至車馬、地宅、歌姬、舞女,皆約以價而撲之。
2.出自《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這郭大郎因在東京不如意,曾撲了潘八娘子釵子。
19.
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參見“撲買”、“撲酒”。
1.出自《宋史·食貨志下七》同安郡王楊存中罷殿帥,復以私撲酒坊九上之,歲通收息六十萬緡有奇。
20.
象聲詞。參見“撲哧”、“撲通”。
1.出自《金瓶梅詞話》那陳經濟忍不住,撲吃的笑了。
2.出自《紅樓夢》紅玉聽了,撲哧一笑。
3.出自《老殘游記》大家聽了這話,都不禁發了一笑,連翠環也撫著臉撲嗤的笑了一聲。
4.出自《流離》蘆葦中還有許多野鴨,船到了他們棲息的地方,總是撲蚩的飛去。
5.出自《那五》老頭繃著繃著,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6.出自《青衫淚》今日撲通的瓶墜井,支楞的琴斷弦。
7.出自《警世通言·樂小舍??生覓偶》樂和……撲??的向水一跳,也隨波而滾。
8.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剛剛上吊,撲通的跌下地來。
9.出自《實干家潘永福》潘永福同志忘了肚子餓,也顧不上脫衣服,撲通跳下水,向著船游去。
21.
見“撲曲”。蠶箔。即曲簿。參見“曲簿”。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具撲曲筥筐,后妃齋戒,東鄉親桑。
22.
見“撲唐唐”。泥濘貌。
1.出自《升仙夢》昏鄧鄧塵似篩,撲唐唐泥又滑。
1.謂反復思慮。
2.唐魏征諫太宗予以慎重思考的十個方面。
1.本指十種情況必死,引申為極端危險。
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
3.死十次。夸張說法。
1.謂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寬恕。
1.形容難以幸存。
1.宋時曾在十三經外加《大戴禮記》,合稱十四經。
2.中醫學名詞。十二經脈加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的合稱。十二經中的六陽經,以督脈為總匯;六陰經,以任脈為總匯。參閱元滑壽《十四經發揮》。
1.古代十大湖泊的總稱。
1.指十種文體。
2.指書法的十體。唐張懷瓘所分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見所著《書斷.列傳》。
3.指書法的十體。唐唐元度所分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垂針﹑垂露﹑鳥書﹑連珠。見《宣和書譜.唐元度》。
4.指十種詩體。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時,將自己所作詩分編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五言七言兩體﹑律諷﹑悼亡﹑艷詩今古兩體,共成十體。見所作《敘詩寄樂天書》。
5.指十種詩體。五代齊己分詩作為高古﹑清奇﹑遠近﹑雙分﹑背非﹑虛無﹑是非﹑清潔﹑覆妝﹑闔門十體。見所著《風騷旨格.詩有十體》。
1.十成。
1.《通典》等十部書的總稱。其中《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六部書,合稱"九通";1935年,商務印書館再加入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總稱"十通"。
1."千"的隱語。
1.形容距離極遠或差別極大。
1.形容在緊急情況下動作極快地行事。
1.指嫡出的長子。
1.漢代稱天子的嫡女。
1.指嫡出長孫。
1.適合,相襯。
1.猶相稱。
1.猶依從。
1.合適;妥當。
1.正好對著沖要。
1.謂恰巧遇上那個時機。
1.歸從道統。
1.謂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
1.齊等,相等。
1.適逢,恰遇。
1.程度適當。
1.猶偶爾。
2.猶剛才。
1.謫罰。
1.謂適應分際。
1.恰好遇到。
1.謂正好碰上那個時機。
1.見"適逢其會"。
1.嫡子之妻。
1.恰好遇到。
1.謂適于觀聽。
1.謂諸侯或附屬國國君入為天子卿士并被授予封地俸祿。語本《詩.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毛傳"諸侯入為天子卿士受采祿。"
1.往歸;歸向。
1.責備,譴責。
1.猶符合。
2.猶言偶然相合。
3.猶適宜。
1.適應,融洽。
2.猶適逢。
1.謂適合結婚年齡。
1.猶自得。
1.合適的價格。
1.猶剛才。
1.適合情景。
1.見"適得其反"。
1.猶均等。
1.適合;適宜。
2.只能,僅僅可以。
1.謂到了適當的程度就停止下來。
1.適合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