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羞愧。
1.
亦作“慙”。
2.
羞愧。
1.出自《易·系辭下》將叛者其辭慚。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三》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呼,有制勝之功,慚尹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劍處也。
3.出自《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詩無才慚孺子,千里愧同聲。
4.出自《和劉原父從幸后苑觀稻呈經筵諸公》衰病慚經學,陪游與俊賢。
5.出自《醋葫蘆》聲名已匹高唐,技藝不慚郢氏。
6.出自《二心集·關于〈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于唾棄之中,仍寓代為遮羞的美意,這是我萬分慚而且感的。
3.
感激;感念。
1.出自《北征》詩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2.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但言季布心頑硬,不慚圣德背皇恩。
1.為修福德而施舍作公眾墳墓的土地。
1.即財神。
1.尊敬語。指長輩所吃剩的飲食。
①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洞天。②指幸福的地方身在~不知福。
1.同"洞天福地"。
2.神仙所居地。
1.見"福馬林"。
英國柯南道爾所作偵探小說的總稱。其中《血字的研究》,通過助手華生的回憶,敘述福爾摩斯如何偵破一起奇異的兇殺案件;《四簽名》描寫圍繞阿格蘭寶物而展開的一場勾心斗角的爭斗所引起的慘案。著名的還有《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空屋》、《恐怖谷》等。
長篇小說三部曲,包括《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英國高爾斯華綏作于1906-1921年。小說以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的英國社會為背景,描寫福爾賽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盛衰。
福氣有~ㄧ~不淺。
1.見"福分"。
1.祭祀用的干肉。
日本九州重要港市。人口1112萬(1985年)。工業以食品、印刷、電機等為主。批發業發達。港口歷史達千余年,港內可泊遠洋巨輪。陸、海、空交通便利。有大學多所。崇福寺、圣福寺等為祭神地。
1.猶福利。
1.幸福。
1.幸福的地域。
1.幸福;福氣。
2.猶福佑。
1.佛教稱拜懺等祈福活動。
1.猶福利。
1.福德與智慧。
1.福祉的基礎。指道德善行。
別稱閩”。在中國東南部、武夷山以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人口3165萬(1995年)。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福建省。省會福州。山地、丘陵分布廣,平原小而零碎。岸曲折。閩江為省內第一大河。亞熱帶濕潤區。中國茶葉、甘蔗和亞熱帶水果(龍眼、荔枝)的重要產區。南方木材生產基地。制糖業較重要。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
1.宋時對福建人的蔑稱。
指運氣好、每戰總能獲勝的將領。借指做事處處如意的人。
1.指佛寺。
滿族稱親王、郡王等的妻子。
1.祭祀所用的酒。
1.福建產的橘子。
即馬爾維納斯群島”(690頁)。
維吾爾族古典敘事長詩。原名《庫塔庫·比里克》,直譯為《給予幸福的知識》。維吾爾族哈喇汗朝詩人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約完成于11世紀60年代末。通過國王日出(象征正義與法治)、大臣月圓(象征幸福)、大臣之子賢明(象征智慧)、大臣之友覺醒(象征知足)四人的問答和論辯,表達主張正義、追求幸福、開發智力、勸誡知足的思想,富有哲理。
1.幸福安寧。
1.幸福。
1.祭祀所用的牲物禮品。
1.神明賜予的福佑之力。
2.修福的功力。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20世紀20年代出現,主要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皮古。認為社會福利的大小取決于國民收入的總量,也取決于國民收入在社會各成員間的分配狀況。主張社會資源最優配置,以增加國民收入,并主張收入均等化。30年代為新福利經濟學所取代。
西方一些以立法形式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范圍包括社會救濟、勞動保險、兒童福利、老年扶助等社會福利計劃和社會服務工作。以政府征收的公益稅及慈善機關的募捐作為經費來源。
1.幸福與爵祿。
2.獸名。即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非洲。
1.幸竿祿秩兩樣全備。
1.猶福祿。
1.德語formalin的音譯。亦譯作"福爾馬林"。甲醛的水溶液。
1.享福的命運。
1.傳說中陰司地府的判官。
1.祭祀所用的物品。也常用以指稱上品。
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運有~ㄧ~大。
1.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1.使謙虛者得福。
1.幸福。
1.古代一種用來求吉辟邪的錢幣。
1.通往福壽的道路和車子。指獲取福壽的途徑。
1.堪輿家所稱地脈靈氣所鐘之地。
1.有福的人。
2.賜福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