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徘徊”。①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②比喻猶疑不決。③比喻事物在某個范圍內來回波動、起伏。
1.
見“徘徊”。往返回旋;來回走動。
1.出自《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2.出自《閑情賦》??不寐,眾念徘徊。
3.出自《異聞總錄》〔父〕即佯為販鬻者,徘徊道上。
4.出自《儒林外史》方六老爺行了一回禮,拘束狠了,寬去了紗帽圓領,換了方巾便服,在閣上廊沿間徘徊徘徊。
5.出自《人生哲學的一課》在這條街漫步徘徊,忽然發現了通俗閱報社的招牌,掛在商場的樓上。
2.
見“徘徊”。猶彷徨。游移不定貌。
1.出自《漢書·高后紀》產不知祿已去北軍,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
2.出自《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3.出自《南澗中題》詩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4.出自《三閑集·“醉眼”中的朦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變成同意者,反對者變成徘徊者”了。
3.
見“徘徊”。流連;留戀。
1.出自《漢書·杜欽傳》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于宣,就封于齊,猶嘆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將軍之于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2.出自《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
3.出自《滄浪亭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崎,號滄浪焉。
4.出自《明史·湘王柏傳》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
5.出自《出昱嶺關記》西看看夕陽,東望望山影,總立了約有半點鐘之久,還徘徊而不忍去。
4.
見“徘徊”。喜悅貌。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汝見維摩情款曲,維摩見汝喜徘徊。
2.出自《金剛丑女因緣》大王聞說喜徘徊,卷上珠簾御帳開……才見女,喜徘徊,灼灼桃花滿面開。
5.
見“徘徊”。安行貌;徐行貌。
1.出自《西都賦》大路鳴鑾,容與徘徊。
2.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總萬乘兮徘徊,按平路兮來歸。
3.出自《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閑。
4.出自《獨立窗頭》新月徘徊于絲云之間,遠地的工地機聲隆隆。
6.
見“徘徊”。猶回環。
1.出自《西京雜記》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
2.出自《仙娥峰》詩窈窕奇峰疊古苔,望秦嶺外勢徘徊。
7.
見“徘徊”。見“徘徊花”。
1.出自《西湖游覽志馀·委巷叢談》玫瑰花……宋時宮院多采之,雜腦麝以為香囊,芬氤裊裊不絶,故又名徘徊花。
2.出自《游宦紀聞》正月中旬,宜接櫻桃、木樨、徘徊、黃薔薇。
1.靠后面的院子。
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國最大進口港。大里約熱內盧人口1413萬(1990年)。背山面水,港灣優良。全國經濟中心。工業主要有紡織、印刷、汽車等。有七百多家銀行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全國重要的交通中心。有世界最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濱風景優美,為南美洲著名旅游勝地。
1.大運河的一段。在江蘇省中部,從清江市清江大閘經寶應﹑高郵至邗江瓜州,長一百七十公里。修鑿于公元前五世紀,古稱邗溝,是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1.指里長。
1.宋代鄉役名。宋初本以里正與戶長﹑鄉書手共同課督賦稅,衙前主官物◇以里正為衙前,稱"里正衙前",職掌官物的押運和供應,負賠償損失和彌補短缺等責任,故承役者往往破產。
1.指同里的人。
2.猶家中。
1.粗俗,不文雅。
1.粗俗不雅的文辭。
1.粗俗淺陋的辭語。
1.指古代南方黎族聚居的山區。
1.方言。他們。
1.粗俗;粗劣。
1.俗人之耳。指沒有欣賞音樂能力的人。
1.民間婦女。
民間歌謠。
1.俚俗淺近。
1.聊賴,寄托。
1.粗俗直率。
1.百姓;平民。
1.粗俗淺陋。
1.粗俗之人。
2.古代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泛稱。又稱俚子。
1.南詔語"百姓"的音譯。
1.見識淺陋的儒生。
1.普通百姓家庭。
1.民間的說法。
粗俗。
1.民間的,鄙陋的議論。
2.謂淺近的語句。用于自謙。
1.指民間。
1.粗俗淫穢。
1.民間諺語。
1.民間歌曲。
1.粗鄙,不文雅。
1.醫術粗淺的民間醫生。
1.俚俗,粗劣。
1.古代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稱呼。
1.邐迤。連綿不斷貌。
2.供上下行走的斜道。
1.形容說話啰唆不清楚。
形容說話fe3bK舨磺逅哩哩羅羅了半天,誰也不知道他說些什么。
形容說話啰唆不清楚。
1.猶嘰哩咕嚕。形容說話不清楚。
1.歌曲襯字。無義。
1.猶言如此這般或那個。
1.曲折連綿貌。
1.連續不斷貌。
1.曲折連綿貌。
1.見"邐迤"。
1.曲折連綿貌。
1.謂政治修明安定。
1.至治的根本。
1.紋理相次。形容細密。
2.猶理順。謂于道理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