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臘月里迎神賽會驅除疫鬼的儀式,有舞蹈、音樂,后發展成為儺戲,形成儺文化。
1.
行動有節奏。
1.出自《詩·衛風·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2.
見“猗儺”。柔美、盛美貌。
1.出自《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2.出自《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華。
3.出自《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古言猗儺花無知,聽人位置無差池。
3.
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儺禮一年數次,大儺在臘日前舉行。
1.出自《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2.出自《呂氏春秋·季冬紀》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3.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中》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
4.出自《樂府雜錄·驅儺》事前十日,大常卿并諸官于本寺先閱儺,并遍閱諸樂。
4.
指儺禮中戴面具作驅儺表演的人。
1.出自《武林舊事·歲晚節物》市井迎儺,以鑼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
2.出自《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我慚賤丈夫,豈異帶面儺。
3.出自《五朝名臣言行錄》有告禁卒欲倚儺為亂者……命儺入,先令馳騁于中門外,后召至階,公振袂一揮,伏卒齊出,盡擒之。
1.建有瞭望樓的城門。
1.怒責。
1.羽毛凋敝貌。譙﹐通"燋"。
1.譴責。
1.憔悴。譙﹐通"燋"。
1.責問并曉諭。
1.譴責﹔責問。
1.責令停止。
1.形容凄慘可怕。
1.鳥鳴聲。
1.猶嫶妍。
1.憂傷消瘦。
瘦弱無力臉色難看的樣子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幾年不見,她憔悴多了。引申為勞苦,失意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1.竊取聲名。
1.春秋時﹐楚國一善于偷竊者為楚將子發所禮遇◇齊師伐楚﹐子發兵敗。善偷者乃行其技﹐遞次竊得齊將軍之幬帳﹑枕及簪。子發逐一使人歸還﹐齊師大駭﹐恐楚人取其頭﹐乃還師而去。見《淮南子.道應訓》◇用為典實。
1.偷東西的人﹐小偷。
1.竊取政權。
1.鳥名。即桑鴘。
2.傳說中的一種鳥名。
1.亦作"竊鐘掩耳"。
2.《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
1.見"竊訾"。
1.亦作"竊貲"。
2.占有別人的資財。
1.扶持。
1.猶抽搐。
1.謂傳達政府的辭命。語本《谷梁傳.襄公十一年》"行人者,挈國之辭也。"范寧注"行人是傳國之辭命者。"
1.跟隨。
1.攜帶。
1.提攜扶助。
1.見"挈皋"。
1.挈壺氏或挈壺正的略稱。掌知漏刻。
2.懸壺。
1.猶恢復。
1.攜帶家眷。
1.攜帶家眷。
1.提取,收羅。
1.攜帶家室。
1.提起衣領。多比喻抓住要點。語本《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2.帶領。
1.挈衣之領,提網之綱。比喻抓住要領。
1.刻于木板上的法令。挈,通"契"。
1.古代尚書攜帶的紫色奱囊。
1.懸轡。古代表示停馬止息的標志。
1.見"挈缾"。
1.亦作"挈瓶"。
2.汲水用的小瓶。比喻才智淺小。
3.謂提瓶汲水。
1.急切貌。
1.自矜貌。挈,通"契"。
1.提攜,扶植。
2.攜帶;帶領。
1.提攜護持。
1.提攜;攜帶。
1.帶領引導。
1.古代有提梁的盛水器。
1.刻龜。上古測吉兇,多刻龜甲,灼卜取兆。
1.恰如其分;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