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入;使入。
1.出自《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2.出自《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3.出自《文心雕龍·宗經》墻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2.
收藏;藏入。
1.出自《書·金縢》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
2.出自《西征賦》納旌弓於鉉臺,讚庶績於帝室。
3.出自《戚元魯墓志銘》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曷以告哀?納銘于墓。
3.
引進;接受。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
2.出自《夏夜》詩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
4.
取;娶。參見“納婦”。
1.出自《國語·晉語六》殺三郄而尸諸朝,納其室以分婦人。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宗室﹞傾心來往了多時,畢竟納了嚴蕊為妾。
4.出自《上海的早晨》如果朋友們湊趣說:“那是怕你納第三個姨太太。”
5.
結交。
1.出自《漢書·楚元王劉交傳》今將軍當盛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
6.
貢獻;繳納。
1.出自《書·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
2.出自《國語·晉語九》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
3.出自《梁紅玉》我們平日衣也穿不暖,飯也吃不飽,辛辛苦苦納了許多稅,捐了許多錢。
7.
明清兩代富家子弟捐財貨于官府取得監生亦稱納。參見“納監”、“納馬”。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人姓金名滿……少時讀書不就,將銀援例納了個令史,就參在本縣戶房為吏。
8.
穿;著。謂以腳跟著入鞋中。
1.出自《儀禮·既夕禮》屨外納。
2.出自《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9.
歸還。參見“納祿”。
1.出自《醉太平·警世》曲辭龍樓鳳閣,納象簡烏靴,棟梁材取次盡摧折。
10.
停,留。參見“納步”。
1.出自《輟耕錄·先輩謙讓》徐永之先生為江浙提舉日,客往訪之者,無間親疏貴賤,必送之於門外。客或請納步,則曰,不可,婦人送迎不逾閾。
11.
播;下。參見“納種”。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穢若盛者,先鋤一遍,然后納種,乃佳也。
2.出自《齊民要術·旱稻》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
12.
見“納納”。沾濕貌。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逢紛〉》裳襝襝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
2.出自《踏潮歌》翌日風回沴氣消,歸濤納納景昭昭。
3.出自《石筍峰》詩明明落溪口,納納喧灘齒。
13.
見“納納”。包容貌。
1.出自《野望》詩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
2.出自《蕪湖訪宋玉叔計部感舊》詩乾坤納納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際情。
14.
用同“捺”。按下。
1.出自《風云會》把心上火權時納,到晚來把天文看咱。
2.出自《水滸傳》吳用就血泊里拽過頭把交椅來,便納林沖坐地。
3.出自《四世同堂》牌沒法打下去了。冠先生與冠太太都納住氣,不在客人面前發作。
15.
用同“捺”。低,低下。參見“納頭”、“納拜”。
1.出自《金安壽》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
2.出自《儒林外史》只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3.出自《孔雀膽》阿蓋在梁王與段功談話之間,久已不勝其羞澀,經此一問,滿臉漲得通紅,一納頭向寺門跑去。
4.出自《老學庵筆記》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
5.出自《與周友山書》倘肯如此,弟當托兄先容,納拜大宗師門下。
16.
用同“吶”。參見“納喊”。吶喊。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催軍的聒地轟聲,納喊的揭天唱叫。
2.出自《蔣神靈應》眾軍納喊,與我趕將去。
17.
通“衲”。補綴,粗縫。
1.出自《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
3.出自《創業史》改霞欣然接住紙卷,很小心地放進書兜,書兜里還有語文、算術和幫她媽納的一只鞋底子。
18.
通“衲”。引申為粗劣。參見“納布”。
1.出自《宋書·徐湛之傳》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
19.
通“軜”。古代駟馬車上兩旁兩匹馬的內側韁繩。
1.出自《荀子·正論》三公奉軛持納。
20.
姓。元代有納麟。見《元史》本傳。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八》納,見姓苑。明納臺,常德衛千戶。
1.晉車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以練囊盛集螢火蟲以讀書;晉孫康亦家貧﹐冬夜常映雪光讀書。事見《晉書.車胤傳》﹑《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遂以"聚螢映雪"形容勤苦攻讀。
1.《禮記.曲禮上》"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鄭玄注"聚﹐猶共也。鹿牝曰麀。"禽獸不知父子夫婦之倫﹐故有父子共牝之事◇以指兩代的亂倫行為。
糾集一伙人~鬧事。
1.謂登階時一步一并。
1.謂夜以兩木相敲報時。
1.驢和馬雜交所生的力畜。晉葛洪《抱樸子.論仙》"﹝愚人﹞又不信騾及駏驢是驢馬所生。"駏驢﹐一本作"駏驢"。唐陸龜蒙《書后》"﹝李賀﹞常時旦日出游﹐從小奚奴﹐騎駏驢﹐背一古破錦囊。"宋張舜民《京兆安汾叟赴辟臨洮幕府》詩"掣臂蒼鷹隨獵犬﹐聳耳駏驢扶只輪。"一說﹐為公牛﹑母馬的雜交種。
1.《淮南子。道應訓》"北方有獸,其名曰躡,鼠前而兔后,趨則頓,走則顛,當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與之,躡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負而走。"后因以"駏蛩"形容關系密切。
1.見"駏驉"。
1.亦作"駏虛"。
2.獸名。似騾,可供乘騎。晉崔豹《古今注.鳥獸》說是公馬母騾的雜種。
1.《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投袂而起,屨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杜預注"窒皇,寢門闕。"后以"屨及劍及"形容人奮發興起,行動果斷迅速。
1.屨價賤,踴價貴。受刖刑斷足者多,屨無用,故賤◇即以指刑重且濫。
1.織屨緝麻。
1.踮腳而望。
1.亦作"屨舄"。
2.泛指鞋。
1.見"屨舃"。
1.謂戴上腳鐐。
1.古禮年五十得扶杖,長者可入室而后脫鞋,故以"屨杖"為敬辭,用以稱老人。
1.見"踞傲"。
1.亦作"踞敖"。
2.傲慢不恭。踞,通"倨"。
1.坐在廁屋里。一說,坐于床側。
1.鋸牙。踞,通"鋸"。
1.蹲坐。
1.蹲伏。
1.謂倚著灶角。語本《南華逸編》"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灶觚而聽。"
1.猶言龍蟠虎踞。形容地勢雄偉壯麗。
1.踞坐而見客。形容待人傲慢。
1.見"踞慢"。
1.亦作"踞嫚"。
2.傲慢不恭。踞,通"倨"。
1.亦作"踞蟠"。
2.猶盤據。
1.見"踞盤"。
1.把守;占據。
1.傲慢;放肆無禮。
2.山勢雄偉恣肆貌。
1.《淮南子.道應訓》載,秦始皇時博士盧敖,游于北海,在蒙谷山上,見一人逃匿于碑陰,踞坐龜殼而食蛤蜊。盧敖見后,自我介紹周行四極,唯北陰未窺,欲與他交朋友而同游歷。這人聽后,露齒而笑,說宇宙間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塊,就說窮觀,還差得遠呢!"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說著,這人舉臂而縱身,跳入云中◇以"踞鼃食蛤"謂超然脫世,遨游四方。
1.形如鋸齒之牙。踞,通"鋸"。
1.猶蹲踞。
1.占據。
1.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
2.表示待人傲慢的姿態。
1.恐懼。
1.急行,快走。
1.指驛車和傳舍。
1.簟,竹席。
1.驟然,突然。
2.急切;迅速。
3.倉促;輕率。
1.惶遽,驚慌。
1.立即。
1.急忙;立即。
1.急切期求。
1.匆忙。
1.豈,難道。
1.急迫。
1.敬畏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