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物的前端或末尾。
2.
名詞
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對)。
3.
名詞
最后,終了,跟“始”相對。
4.
名詞
(~兒)碎屑;粉末。
5.
名詞
(Mò)姓。
6.
名詞
傳統戲曲中的角色行當,主要扮演中老年男子。京劇歸入生行,不再區分。但有些劇種如漢劇仍作為一個主要的行當。
1.
樹梢。
1.出自《易·系辭下》其初易知,其上難知,本末也。
2.出自《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3.出自《江上居寄山中客》詩殘云收樹末,返照落江源。
4.出自《試院唱酬》晨暉轉簾影,微風響松末。
2.
指其他植物的梢端。
1.出自《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
2.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忽朝陽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沒。
3.出自《古今注·魚蟲》結草蟲一名結葦,好於草末折曲草葉以為巢窟。
3.
泛指物的端、尾。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角欲青白而豐末。
2.出自《禮記·曲禮上》獻杖者執末。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4.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5.出自《和段校書冬夕寄題廬山》細徑縈巖末,高窗見海涯。
6.出自《廣陽雜記》﹝閻爾梅﹞《棧道詩》:“峰末有峰青漢插,地根無地黑江流。”
4.
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肢。
1.出自《管子·內業》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
5.
指末座。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席末。
2.出自《劇談錄·郭??見窮鬼》因召同列者命酒開筵,為歡頗甚。時張生預其末。
6.
泛指末位,后列。多用作謙詞。
1.出自《馬汧督誄》天子既已策而贈之,微臣托乎舊史之末,敢闕其文哉!
2.出自《答王商彥》忝親戚之末,未嘗修問左右。
7.
下部;下面。
1.出自《宋孝武宣貴妃誄》銷神躬于壤末,散靈魄於天潯。
2.出自《泰山賦》飛仙飄兮遨游,挹日月而遂樂……御絕頂之長風,眇天地於目末。
8.
邊際。
1.出自《禮記·曲禮上》以脯修置者,右朐右末。
2.出自《東京賦》左瞰旸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3.出自《朝中措》詞黃昏樓閣亂棲鴉,天末淡微霞。
9.
遠,偏遠。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從祖兄弟別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疏末。
10.
終;最后。
1.出自《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2.出自《文心雕龍·祝盟》誄首而哀末,頌體而祝儀。
3.出自《辛卯年雪》詩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圍。
4.出自《向著二十一世紀》轉眼將是本世紀末,剎那又到新世紀初。
11.
借指事情的后果、終局。
1.出自《莊子·庚桑楚》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2.出自《韓非子·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3.出自《朱子語類》又有始間不好,到末好者。
12.
衰,衰敗。參見“末世”。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13.
指老年,晩年。
1.出自《禮記·中庸》武王末受命。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孝成皇帝自知繼嗣不以時立,念雖末有皇子,萬歲之后未能持國。
3.出自《后漢書·鄭玄傳》末所憤憤者,徒以亡親墳壟未成,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於禮堂寫定;傳與其人。
14.
非根本的、次要的事。多與“本”對言。
1.出自《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2.出自《淮南子·泰族訓》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末者,法度也。
3.出自《上封事書》今天下未必治於上古,而事務日倍於前,誠以不正其本而設巧於末。
4.出自《宋史·陳俊卿傳》陛下憂勤恭儉,清靜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絕,顧於騎射之末猶未能忘。
15.
古代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
1.出自《商君書·壹言》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強;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2.出自《鹽鐵論·通有》百工居肆以致其事,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3.出自《民政策上》粒米狼戾而不為斂,藜藿不繼而不為發。故為之法曰:賤而官為糴之以無傷農,貴而官為發之以無傷末。
4.出自《明夷待訪錄·財計三》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蓋皆本也。
5.出自《中國通史》商鞅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并土地……同時,國君獨占工商業,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
16.
細微;卑微。
1.出自《易·咸》《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2.出自《南史·文學傳·鐘嶸》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
3.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元有天下,非特政、刑、禮、樂一無可宗,即語言、文字之末,圖書、翰墨之微,亦少概見。
17.
淺;膚淺。
1.出自《后漢書·陳元傳》時議欲立《左氏傳》博士,范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
2.出自《上責躬應詔詩表》謹拜表并獻詩三篇,詞旨淺末,不足采覽。
3.出自《皇朝經世文編敘》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
18.
碎屑,粉末。
1.出自《晉書·石崇傳》豆至難煮,豫作熟末,客來,但作白粥以投之耳。
2.出自《藝術傳·鳩摩羅什》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
3.出自《酬張司馬贈墨》詩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
4.出自《和永叔嘗新茶雜言》晴明開軒碾雪末,眾客共賞皆稱嘉。
5.出自《三峽之秋》當她說完了,輕輕地拍拍手上的粉筆末,走回自己的位置時,樣子卻像一個老練的教師。
19.
謂研成粉末。
1.出自《齊東野語·小兒瘡痘》后得老醫一方,用蛇蛻一具,凈洗,焙令燥,又天花粉等分,細末之……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
20.
遺留;剩余。參見“末風”“末緒”“末勢”。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庶明哲之末風兮,懼《大雅》之所譏。
2.出自《宋書·隱逸傳·王弘之》弘之四年卒,時年六十三。顏延之欲為作誄,書與弘之子曇生曰:“君家高世之節,有識歸重,豫染豪翰,所應載述。況仆托慕末風,竊以敘德為事,但恨短筆不足書美。”
3.出自《贈弟士龍》詩昔予翼考,惟斯伊撫。今予小子,繆尋末緒。
4.出自《吊魏武帝文》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
5.出自《代人祭李白文》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猶壯。
6.出自《九井》詩余聲投林欲風雨,末勢卷土猶溪坑。
21.
減輕;抹除。參見“末減”、“末殺”。
1.出自《新唐書·吐蕃傳下》澤(樊澤)與結贊約盟清水,以牛、馬為牲。鎰(張鎰)欲末其禮,乃紿結贊曰:“唐非牛不田,蕃非馬不戰,請用犬、豕、羊。”
22.
追逐,追求。參見“末貨”。
1.出自《商君書·農戰》下賣權,非忠臣也,而為之者,以末貨也。
23.
抹,涂抹。
1.出自《新唐書·儀衛志上》又二人持?槊,皆佩橫刀,?槊以黃金涂末。
24.
傳統戲劇角色行當。一般扮演中年或中年以上男子。宋雜劇中已有末出現。元雜劇中的“正末”是與“正旦”并重的兩個重要角色。明清戲曲中都有“末”,表演上基本與“生”“外”相同。參見“末泥”“末腳”。
1.出自《夢粱錄·妓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喬,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
2.出自《香囊怨》自家姓劉,是這汴梁樂人院里一個出名的末泥。
3.出自《西河詞話》每入場以四折為度,謂之雜劇,其有連數雜劇……但唱者祇二人,末泥主男唱,旦兒主女唱。
4.出自《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雜劇則情節較復雜,通常有五個角色,即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
5.出自《儒林外史》一個穿花衣的末腳,拿著一本戲目走上來。
25.
車軾上的覆蓋物。
1.出自《荀子·禮論》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26.
代詞。表示沒有什么。
1.出自《論語·陽貨》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2.出自《法言·吾子》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3.出自《黨籍碑》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
27.
語氣詞。用于句首。
1.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
28.
副詞。表示禁戒。相當于“不要”。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29.
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1.出自《黃花峪》兀那賣酒的,有酒末?
30.
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有點出下面話題的作用。
1.出自《故鄉雜記》上海北頭,橫直是燒光末,要打就在北頭打!
2.出自《包氏父子》不作興過年末,這是新派,這是……。
31.
語氣詞。用作歌曲中的襯字。
1.出自《寨兒令·閨思》曲噤末聲離繡床,躡著腳步回廊。
2.出自《第二歌(勞工的歌)》人家說磨豆腐朋友苦連天,我豆腐末也勤勤懇懇磨過十來年。
32.
語氣詞。用作詞的后綴。
1.出自《霍光鬼諫》問甚末子父情腸,險失了君臣體面。
2.出自《山水》他們猜想那塊石頭的來源……為幾千萬年的山水所沖洗,于是變得這末滑,這末圓,又這末好看。
3.出自《草青青》那末,這是開大會、分組會,或者早飯或晚飯的時候到了。
33.
副詞。表示否定。相當于“未”、“沒有”、“不”。
1.出自《禮記·檀弓下》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於祔,必於是日接,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六年》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
3.出自《墨子·公孟》魯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長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與我葬,當為子沽酒。”……已葬,而責酒於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
34.
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頭。
1.出自《逸周書·武順》元首曰末。
35.
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耳與目。參見“末衡”。
1.出自《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讂充言心也,心欲忠;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36.
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脊背。參見“末僂”。參閱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跟》。
1.出自《莊子·外物》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后耳。
2.出自《淮南子·墬形訓》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竅通於鼻。
3.出自《呂文光哀詞》甲戌君來,余病而伏。腘然末僂,性命危篤。
1.經年;終年。
1.耳孫,遠孫。
1.指釋子;高僧。
1.亦作"彌陁"。
2.阿彌陀佛(amit?bha)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與釋迦﹑藥師并稱三尊。
1.即彌勒榻。民間誤稱彌勒佛為彌陀佛,故有此稱。
1.見"彌陀"。
滿目春色彌望|彌望蕭然。
1.大枷的別名。
1.彌加文飾。多指禮制。
2.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禮制或繁復瑣細的禮數。
3.謂夸飾之辭。
4.謂富于文采。
1.紛紜雜沓貌。
1.滿十天。
1.蔓延;滿溢。
1.地形平坦延綿貌。
1.更加。
1.垂翼。喻退隱。
1.布滿廳堂。楹,廳堂前部的柱子,借指廳堂。
1.久長。
2.越加長久。
1.久遠。
①也稱滿月”。嬰兒初生滿一月彌月禮。②整月彌月不雨|飲之醉,彌月乃解。
1.更甚;備至。
1.古官名。掌彌災兵,兼主諸侯疾病醫藥之事。彌,通"弭"。
1.《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禰衡]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后因以"禰刺"謂士人耿介有節操。
1.漢孔融《薦禰衡疏》"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后因以"禰鶚"喻指英才。
1.父廟。或稱考廟。《禮記.祭法》所稱五廟之一。
1.指禰衡。
1.父與祖的廟。
1.見"迷暗"。
1.迷途。
2.迷茫的河岸。
1.亦作"迷闇"。
2.迷惑暗昧。
1.迷亂衰敗。
1.《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何晏集解引馬融曰"言孔子不仕,是懷其寶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從政,隱居不仕。
1.迷惑違背。
1.迷亂悖逆。
1.迷惑蒙蔽。
1.迷惘恐怖。
1.軍事上指保護物的色彩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使敵方辨別不清。
1.游戲名。蒙目相捉或尋找躲藏者的游戲。也稱捉迷藏。
2.猶退隱。
3.指底細。
1.迷惑糾纏。
1.猶沉迷。
1.方言。謂視覺凝。
1.諂媚。
2.猶癡迷。
3.糊涂。
1.猶迷津。
1.迷惑錯亂。
1.景物凝淺淡。
1.迷失道路。
2.指迷失佛道。
1.見"迷瞪"。
1.亦作"迷登"。
2.迷糊。
3.心里迷惑;糊涂。
1.常綠小灌木。有香氣,佩之可以香衣,燃之可以驅蚊蚋﹑避邪氣,莖﹑葉和花都可提取芳香油。原產南歐,后傳入我國。
1.見"迷蝴蝶"。
1.見"迷丟沒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