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有智慧,反應迅速,靈活。
2.
形容詞
〈書〉努力;奮敏。
3.
名詞
(Mǐn)姓。
1.
疾速;敏捷。
1.出自《詩·小雅·甫田》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2.出自《文心雕龍·雜文》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
3.出自《老學庵筆記》元用歸,欲矜其敏,取紙追書之。不能記者闕之,凡闕十四字。
2.
通達;聰慧。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
2.出自《論衡·實知》王莽之時,勃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
3.出自《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
4.出自《錢幣革命與建設》世有研究此制之良否,為誠意之質疑論難者,著者不敏,當敬受教。
3.
勤勉。
1.出自《禮記·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2.出自《胡睿名說》胡泰然子,自十余歲敏讀,能文詞,思致超越,學而不倦,未知其止也。
3.出自《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十章四》但務言人道可以敏政之理,而未及夫所以敏之功。
4.
審慎;莊敬。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
2.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其婦〕乃正冠帔,而拜于庭,以謝不敏。
5.
才能。
1.出自《國語·齊語》暴其發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
6.
通“憫”。參見“敏惜”。猶憫惜。
1.出自《雜帖》哀敏痛心,奈何奈何!
7.
通“拇”。足大趾。
1.出自《詩·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
8.
姓。明有御史敏生。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僻姓》。
1.出自《萬姓統譜?軫韻》敏,見姓苑。
1.猶噴嚔。
1.鼻涕。
1.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北,接永州市界。相傳舜封弟象于此。
2.指舜弟象。亦借指動物之象。
1.古山名。在今湖南道縣。
1.舜封象于鼻亭,后人立象祠稱鼻亭神。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毀之。
2.指舜弟象。
〈方〉鼻子。
1.形容意氣風發;情緒激昂。
1.見"鼻洼子"。
鼻翼旁邊凹下去的部分。也叫鼻洼。
1.猶鼻洼。
從鼻腔出入的氣息,特指熟睡時的鼾聲~如雷。
1.鼻內良性腫物。常與鼻腔﹑鼻竇慢性炎癥伴發﹐呈灰白色或淡紅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單個或多發性,可逐漸堵塞鼻腔。生長過多時使鼻外形膨大。
1.形容熟睡時鼾聲特別大。
1.謂犀角長于鼻者。
1.鼻痔,鼻息肉。
1.即鼻笛。
1.譏嘲或鄙視的表情。
1.鼻孔內的卷肉。
1.用鼻子聞其氣味而加以選擇。
(~兒)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狀的煙~壺(裝鼻煙的小瓶)。
1.亦作"鼻煙壺"。
2.裝鼻煙的小瓶。
1.即鼻煙壺。
鼻腔黏膜的炎癥。急性鼻炎常為上呼吸道感染在鼻部的表現,由病毒引起,可繼發細菌感染。慢性鼻炎發病原因有(1)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治療不徹底;(2)外界物理因素,如吸入粉塵、皮毛、煙草等;(3)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和刺激性氣體;(4)全身慢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和流涕。
1.鼻孔。
1.鼻涕。
1.舊指以鼻飲的少數民族。
鼻尖兩旁的部分。統稱鼻翅兒。
口腔氣流通路阻塞,軟腭下垂,鼻腔通氣發出的音,例如普通話語音的m,n,ng()等。
1.以鼻飲水。
1.病名。俗稱"腦漏"。鼻孔中常流黃色腥臭濁涕。久則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甚或頭目眩暈。
鼻音收尾的韻母。普通話語音中有ɑn,iɑn,uɑn,üɑn,en,in,un,ün,ɑng,iɑng,uɑng,eng,ing,ong,iong等。
1.亦作"鼻皻"。
2.鼻尖發暗紅色皰點。
1.見"鼻皶"。
1.鼻翼翕張。
1.即別針。一種別在衣領或胸襟上的裝飾物。
2.針刺療法的一種,在鼻部周圍取穴,用毫針斜刺,以治療某種疾病。
1.鼻內所生瘜肉之類。初生形如石榴子,漸大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礙人氣息難通。
1.猶鼻塞。
把鼻腔分成左右兩部分的組織,由骨、軟骨和黏膜構成。
1.同"鼻青眼腫"。
1.方言。鼻子。
1.鼻飲時用的管子。
1.鼻梁。
2.鼻中隔。
1.鼻尖;鼻梁。
1.削除鼻端之堊。事見《莊子.徐無鬼》。
人和高等動物的嗅覺器官,又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頭部,有兩個孔。
1.比喻很近的地方。
1.鼻孔。
1.指追究的對象。
1.猶言鼻子底下。
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