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朦朧”。①月色昏暗不明朗的樣子。②模糊不清。
1.
微明貌。參見“朦朧”“朦朦”。
1.出自《臨江仙》詞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
2.出自《少年游》詞碎霞浮動曉朦朧,春意與花濃。
3.出自《水滸傳》是夜月色朦朧,路不分明,宋江只顧揀僻靜小路去處走。
4.出自《堅瓠余集·螢異》七月七夕,納涼庭中,月色朦朦。
5.出自《韋護》天色已由朦朦的,變成透亮了,一定是好天氣。
2.
模糊不明貌。參見“朦朣”“朦鬱”。
1.出自《中秋夜君山腳下看月》詩洶涌吹蒼霧,朦朣吐玉盤。
2.出自《素問·氣交變大論》大雨至,埃霧朦郁,上應鎮星。
3.出自《清江引·佳人病酒》套曲羅帕粉香宮額上掩,宿酒春初散。被窩兒甘露漿,腮斗兒珍珠汗,朦朣著對似開不開嬌睡眼。
3.
迷糊,迷惘。參見“朦朦”。
1.出自《西廂記》覷他云鬟低墜,星眼微朦。
2.出自《兒女英雄傳》戴勤家的經這一問,一時倒朦住了。
4.
愚昧。參見“朦狡”。
1.出自《登真隱訣序》真人立象垂訓,本不為朦狡設言,故每標通衢而恒略曲徑,知可教之士,自當觀其隅轍。
5.
遮掩;掩蔽。
1.出自《旦出興業寺講詩》由來六塵縛,宿昔五纏朦。
2.出自《西廂記》大師也難學,把一個發慈悲的臉兒來朦著。
6.
蓋過;超過。
1.出自《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蒲桃未必朦春酒,氈帳如何及彩緯。
7.
蒙騙,蒙混。
1.出自《福惠全書·錢谷·戶口總催稅》糧胥具有保結,自不敢任意以少增多,以欠作完,朦官取咎。
2.出自《清稗類鈔·度支·粵東稅契》州縣官臨交卸時,祗求有契來稅,不問真偽,不論年月,來者不拒,即予印發。迨朦印后,因此纏訟,????不清。
8.
矇,目盲。亦指一時失明。參見“朦瞽”。
1.出自《漱華隨筆·漢陽生》自是每入場,雙目輒朦然不見,出則如舊。
2.出自《麻舅舅丟掉一只胳膊》里面很黯黑,叫小清的眼睛朦了一陣。
9.
猶翳。目疾引起的障膜。
1.出自《二馬》眼珠上橫著些血絲兒,下面還堆著一層黃不唧的朦。
1.嚴刑﹐重刑。
1.盛行。
1.謂放縱人的本性。
1.龍顏。借指帝王。
1.熾熱的陽光。
1.即隆慶窯。
1.盛明輝耀。
1.高低起伏。
1.優厚異常。
1.謂建樹。
1.隆烈的陰氣。指嚴寒。
1.昌盛而久長。
1.高起﹐凸出。
1.上天賜予的福佑。
1.隆起與凹陷。引申為盛衰。
1.繁密茂盛。
1.優厚的待遇。多指皇帝的寵幸。
1.對春秋齊國的敬稱。
1.大振。
1.高的準則。
2.高而正。
1.武王伐紂時預兆王朝勃興的赤烏。
1.流放。
2.去向。
1.指逃荒的饑民。
1.行商。
1.流浸。謂逐漸擴展。
1.流矢。
1.到處流竄行劫。
1.淚流沾濕衣襟。形容極度悲哀。
1.傳說中的樓闕名。
2.轉動眼珠;顧盼。
1.閃耀的光彩。
2.謂如流的光陰。
1.(為官職)奔走爭逐。
1.人人掛在嘴上的老話。
流竄不定的土匪。
1.見"流爛"。
1.亦作"流攬"。周流觀覽。
2.瀏覽,大略地看。
1.猶流輩。
〈書〉由于災荒戰亂而流轉離散顛沛~ㄧ~轉徙。
1.流轉遷徙。
1.因戰亂災荒而流散分離。形容生活困苦,到處流浪。
1.見"流離顛沛"。
到處流浪,沒有安身的地方。
1.輾轉遷移。
1.淋漓。濕貌。
①話說得快而清楚;文章讀起來通暢文章寫得~ㄧ他的英語說得很~。②靈活;不凝滯鋼筆尖在紙上~地滑動著。
1.舊謂流亡他鄉的微賤之民。
留戀不止,舍不得離去~忘返。也作留連。
1.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留戀不舍,忘了回去美好的景致令游客流連忘返。
1.見"流連"。
1.猶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