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卿郎君赴硤石尉
卿家送愛子,愁見灞頭春。
草羨青袍色,花隨黃綬新。
縣西函谷路,城北大陽津。
日暮征鞍去,東郊一片塵。
卿家送愛子,愁見灞頭春。
草羨青袍色,花隨黃綬新。
縣西函谷路,城北大陽津。
日暮征鞍去,東郊一片塵。
你家送愛子遠行,在灞頭的春日里滿是哀愁。青草羨慕他那青袍的顏色,鮮花追隨著他新授的黃綬。縣西是通往函谷關的道路,城北有大陽津渡口。日暮時分他騎著馬離去,東郊揚起一片塵土。
硤石尉:硤石縣的縣尉。硤石,古縣名。
灞頭:即灞上,在今陜西西安東,是古代折柳送別的地方。
青袍:唐代八、九品官員穿青色官服,縣尉品級較低,著青袍。
黃綬:黃色印綬,是低級官員的標志。
函谷路:函谷關的道路,函谷關是古代重要關隘。
大陽津:古渡口名,在今山西平陸縣東。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可能是張卿郎君要去硤石縣擔任縣尉一職,詩人在灞頭為其送別,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其特點是借景抒情,將送別之情融入春日景色描寫中。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唐代送別詩的常見風格。
厭舞樽前雙柘。說向枕邊燈下。幾見鮫綃親裹淚,才信儂言非假。軟語商量難待夜。準擬將身嫁。
阿母聽來應訝。覓個酒殘歌暇。私學長生傳密誓,暗覺口脂飄麝。卻更滿眶秋欲瀉。微潤櫻桃液。
朝來晴,晚來晴。罩屋桑陰分外清,短檐鳩婦聲。
云須耕,雨須耕。新織蓑衣掩骭輕,竹枝歌太平。
已喜收微雨,還愁合暮云。潮痕殊未減,屋拆厭頻聞。天地溟濛內,山川早晚分。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
猛風來半夜,駭浪卻平郛。避地憂橋斷,登山借杖扶。馬牛真不辨,老稚亂相呼。安得瞻晴景,蒼苔繡戶樞。
山岳真成動,柴門乃肯過。看山雖我病,失接此心何。
感激青天望,留連白首歌。可勝垂老意,舞破釣魚蓑。
蛇鼠聞風竄,豺狼破膽愁。巡行皆此老,當寧更何憂。
春每隨流轉,謳長管去留。誰知定山子,詩略似春秋。
三年別館風吹入,
萬里長沙月照來。
落妃池上煙波綠,阿環承幸驪山足。
水邊已見麗人行,殿角仍歌照影曲。
照影疑從鏡殿還,溫泉水膩弄潺湲。
花開陳苑臨春閣,波繞吳王銷夏灣。
相從逭暑鑾輿度,扣砌雕欄裛清露。
內園初進助情花,別館惟栽銷恨樹。
江妃辭去念奴陪,遲日熏風湯殿開。
更無紅葉隨波去,早見黃裙逐水來。
須臾起舞雙魚鏡,綠鬟倭墮紅綃靚。
趙后仙裙自可留,洛妃塵襪應還勝。
當時但詔洗凝脂,誰賜金錢更洗兒。
樓中赤鳳來何日,水底黃虬化有時。
從此華清水嗚咽,延秋門上烏啼徹。
忍看驪嶺縣前流,化作馬嵬坡下血。
碧落黃泉夢有無,蘭湯第二冷宮鳧。
千年禍水幾傾漢,一曲香溪竟沼吳。
金門畫史丹青選,國子先生藏一卷。
細挹瓊漿鍊紫霞,
殷勤種得碧桃花。
天風一夜都吹盡,
卻落尋常道士家。
前車早覆溯澎湖,勁旅能支一戰無。
裨將望風爭偃幟,士民鳧水半捐軀。
買舟共說元戎巧,念母還憐別駕愚。
乙歲剛周重歷劫,生靈涂炭獨何辜。
去歲越王臺上飲,席間二客如龍。憑高吊古壯懷同。馬嘶千嶂暮,樂奏半天中。
今歲三家村市里,故人各自西東。菊花時節酒樽空。可憐雙雪鬢,禁得幾秋風。
賜墻那及仲尼宮,妄意堅高立下風。
志士有求雖汲汲,鄙夫無得漫空空。
詩鳴寡學安能善,酒圣多愁詎敢中。
惟賴有朋想博約,過情之譽豈宜蒙。
醉把白玉壺,靜對磨崖碑。
方士與儒書,終焉將奚為。
睥睨五大夫,又何有李斯。
古人究何往,停杯一問之。
澗南雙白鹿,高峰行遲遲。
穿云者誰子,振衣采紫芝。
宣南踐嘉招,客坐饤清雋。幾席接寒溫,鼎俎見充牣。
春明看桃李,別來廿旬僅。北風吹霰雪,塞向戶當墐。
明明鐙燭光,炤見雙丸迅。馀寒蕩酒波,白戰沖筆陣。
秀句供錯遌,意外騁雄駿。而余荒已落,蔀塞失穿浚。
久如學舞禽,氋氃不自振。低頭與戢翼,安望翔千仞。
詩力方鈍吟,姝姝執鄙吝。明滅付夜膏,榮悴甚朝蕣。
俛仰百無功,坐聽霜在鬢。佳哉今夕歡,一笑忘千疢。
平居隔楚越,玄悟反魏晉。鼎鼎行百年,此會頗難閏。
請繼南皮游,且駐蒼梧軔。
乳燕飛華屋,梅子正香熟。
連核和皮,一咬百雜碎,元來祖意教意。
雪瀑掛層崖,月狖啼寒木。
憂憤終何補,傾危勢已深。天心實仁愛,雪意況陰沉。不寐遲明發,臨風寄遠襟。孤根亦何賴,所得是知音。
此日飲歸客,前期送逐臣。眼看不得意,相顧各沾巾。
莽莽春無主,凄凄去所親。未應從屈賈,歌哭損天民。
番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食亦奇哉;
島人充飧兼釀酒,奴視山藥與芋魁。
根蔓莖葉皆可啖,歲兇直能救天災;
奈何苦歲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
島人泣訴主將前,反嗔細事浪喧豗;
加之責罰罄其財,萬家饑死孰肯哀!
嗚呼!萬家饑死孰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