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五日客端州承太守王公招同諸公游七星巖分賦得秋字 其一
芙蓉一朵一丹丘,
紫翠長含一片秋。
太守殷勤是山水,
閒同上客弄輕鷗。
芙蓉一朵一丹丘,
紫翠長含一片秋。
太守殷勤是山水,
閒同上客弄輕鷗。
七星巖如同一朵芙蓉花,又似一座仙山丹丘;紫色與翠綠的山巒,長久地蘊含著一片秋意。太守王公用山水盛情款待,與我們這些賓客一同悠閑地泛舟,看輕鷗游弋。
丹丘: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處形容七星巖的奇秀如仙境。
紫翠:指山巒的顏色,紫為山嵐霧氣,翠為草木蔥蘢。
上客:尊貴的賓客,此指一同游覽的友人。
弄輕鷗:指泛舟時與輕飛的鷗鳥相伴,表現閑適之趣。
此詩作于仲秋(農歷八月)初五,作者客居端州(今廣東肇慶)時,受當地太守王公邀請,與諸公同游七星巖。眾人分題賦詩,作者分得“秋”字韻腳,遂作此詩記游。
詩以“秋”為韻,描繪七星巖秋景之美,借太守邀游之事,展現山水之樂與人情之洽,語言輕快,意境閑適,是清代游宴詩中清新之作。
漫從僧舍移甘菊,
清蕊重陽摘未堪。
徑欲過君籬下看,
二兒端可為輿籃。
問人知寺路
松竹暗春山
潭黑龍應在
巢空鶴未還
經年為客倦
半日與僧閑
更共嘗新茗
聞鐘笑語間
剔起便行三萬里,
只今休去八千年。
分明更為從頭舉,
一任諸方取次傳。
滄海不西流,
日馭無東軛。
如何百年間,
愁與病相積。
我有萬古心,
傾倒向三益。
徐孺高士流,
王猷尚標格。
揚云作詞賦,
雅調宣金石。
我生長于君,為日百五十。
何期來獄門,初度亦相及。
來時秋未徂,不覺春風入。
魚沫尚相濡,蟲鳴已離蟄。
衰柳落復生,燕雛去還集。
眷言南冠士,不作岐途泣。
醉則相和歌,昏猶把書立。
吾道豈云非,高天意難執。
匪兕率柙中,皎駒孰維縶。
幸非修名累,漸爾沈憂戢。
五岳路未遙,故山芝可拾。
相期保百齡,懷哉荷蓑笠。
湍響聽瀧瀧,
簾開對大江。
園幽人跡少,
把卷倚南窗。
堂堂春不住,
片片逐花飛。
惟有紅襟燕,
雕梁尚語歸。
金門趨講罷,西園日暮時。繁陰交雜樹,輕浪散清池。玩芳因坐久,延月卻歸遲。還與同袍侶,攜手詠新詩。
高居傍城闕,隙地富園林。天風下修竹,鏘鏘韻玉琴。浮觴清沼曲,憩石碧梧陰。別有聞佳詠,因之仰素心。
佳節蕭條陋巷中,
雪穿窗戶有顏風。
出迎過客知非病,
歸對先師喜屢空。
黍醞盈瓢終寡味,
石薪烘灶信奇功。
頗嫌半夜欺毛褐,
卻喜年來麥定豐。
西巖曉起過中方,
欲趁春歸客思忙。
不似野僧忘歲月,
手披黃卷滿頭霜。
秋霜蔽野冥鴻飛,瑯玕不實朱鳳饑。浮云北來魏闕迥,憂國流涕荒江垂。
憶昔中朝樹風烈,閩海崢嶸起魁杰。三賢接跡冠惠文,四海直聲聞補闕。
高要俶儻神骨奇,辭氣侃侃無齷咿。抗言剴切論災異,天子動色為嗟咨。
晉江通經意淳厚,擊斷群蒙勤納牖。排天一上張綱書,勛戚聞風皆斂手。
臨桂執節何觥觥,雅歌駿肅韶鈞鳴。每當慷慨引大體,能以委曲通精誠。
天門蕩蕩不可測,左龍右虎環紫極。優容屢荷皇天鑒,獻納終慚侍臣職。
殿前清要難久居,先后歸間謝朝籍。拂衣去矣來何時,瞻望皇居意凄惻。
嗚呼黯鮑不易得,臺端列柏無顏色。八閩之山窈然深,嶺南瘴雨橫層陰。
蒼梧日落黯萬里,漓江水碧寒沈沈。使人憶此生愁心,海邊煙塵暗鄉縣,黔首流離困徵繕。
昨聞河洛又苦旱,況復西陲尚酣戰。至尊側席誰分憂,經濟實賴群臣謀。
虞翻去國豈終老,機生被放行見收。時危志節徒激厲,嘆我欲濟無方舟。
還朝建策望公等,焉得云臥甘林丘。
繡旗大鼓沸城隅,
百鬼猙獰白晝趨。
卻恨炎威難退避,
稍欣夜氣足清娛。
娟娟涼月侵衣袂,
渺渺微波入畫圖。
獨倚橋欄望天末,
空山仍有蕙蘭無?
漫道心傷昔嶺邊,蒼穹端底慰英賢。
忠魂已著花溪岸,義像常留武廟前。
爵錫簪纓垂百代,名彰彝鼎列千年。
遙知靈爽依稀在,帶笑悠悠入九泉。
帆底驚看風飽,
船頭又覺潮生。
繡柱鱗鱗隱見,
蘭橈軋軋縱橫。
粉鏡全拋,衣香盡滅,更無夢到樓西。為道潘郎文采,漸減當時。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長照虛帷。塵封處,猶余錦瑟,長與人齊。
天涯又逢腸斷,正晚花庭榭,螢點羅衣。香篆里、初溫玉茗,小薦紅梔。惆悵十三年事,無人覺、鬢已成絲。繩河轉,移燈別譜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