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貼子詞 皇太子宮五首 其四
居仁堂上薰風滿,
閒把騷章子細看。
令節豈徒供黍楝,
巧言端欲戒椒蘭。
居仁堂上薰風滿,
閒把騷章子細看。
令節豈徒供黍楝,
巧言端欲戒椒蘭。
居仁堂里南風滿溢,太子悠閑地仔細研讀著屈原的《離騷》等篇章。端午佳節難道只是用來準備粽子和楝葉嗎?這巧妙的言辭正是要警戒那些奸佞小人。
居仁堂:太子居住或活動的場所。
薰風:南風,和風。
騷章:指屈原的《離騷》等楚辭篇章。
令節:美好的節日,這里指端午節。
黍楝:粽子和楝葉,是端午節的傳統物品。
巧言:巧妙的言辭。
椒蘭:本指椒樹和蘭草,常用來比喻小人。
此詩創作于端午節,可能當時社會存在一些奸佞小人弄權等現象。作者創作此詩貼于皇太子宮中,意在提醒太子在享受節日的同時,要學習屈原的精神,警惕身邊的奸邪之人,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治國理政的能力。
這首詩主旨明確,借端午節的場景,勸誡太子研讀經典、遠離奸佞。其特點是將節日習俗與道德勸誡相結合,以小見大。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太子教育的關注。
山勢轉深看更好,嶺霞谿霧沒樓臺。
異時花向陰崖發,遠處泉從青壁來。
世界自知千古促,賢愚悉被四時催。
須知此地堪終老,七竅終成一片灰。(見《會稽掇英總集》卷八)
能仁矜幻苦,圣意愍重昏。哀愚開攝受,訓誘方便門。
法身徧法界,攝化指祇園。俱銷五道縛,共解四魔怨。
三修祛愛馬,六念靜心猿。禪池澄定水,覺意動聲喧。
慧風吹法鼓,振我無明塵。常須近善友,開我未曾聞。(見同書卷八一《觀苦部》)。
瞻卜改蓬心,伊蘭變芳樹。
規輪時有缺,皓絲不常素。
三益竊所忻,四隙行當護。
勗哉深自勉,誡之誠可慕。
(見同書卷九《擇交部》)。
昔歲銜王命,今秋獨未旋。
節毛風落盡,衣袖雪霑鮮。
瀚海平連地,狼山峻入天。
何當攜侍子,相逐拜甘泉。
僻處開三徑,幽居無四隣。
橫文彪子褥,碎點鹿胎巾。
斷籬棲夜雉,荒砌起朝麕。
薄暮東溪上,猶言在渭濱。
前人心里怯,干喚愧曹長。
紙筆見續到,仍送一縑箱(一作“想”)。
錢多早發遣,物少被頡頏。
解寫除卻名,楷(項校“揩”)赤將頭放。
歸云之狀兮不一,歸云之趣兮難儔。
云不以朝脯而異賞,士不以前后而異求。
誠在位之如是,知夫鴻漸之高秋。(均見《文苑英華》卷十一)
世人不知丹有神,試吃狼毒必害人。將知世上有善惡,何不將身近善鄰。
女媧煉得五常氣,變化成形補天地。三十六筭世間知,七十二石列具位。
天得一而能長,地得一而方久。金得火而轉精,木成炭而不朽。
故知唯煉唯精,大還如何不有?凝我神,定我心,志精可以成黃金。
河車本向鉛中取,姹女還須汞里尋。傍思之物謾周彰,太一出水入公量。
淮南調鼎彭祖嘗,得道同歸不死鄉。固濟精研須緘密,一文一武莫踈失。
釜下唯鋪淥海鹽,??中少用??桑日。紫煙碧焰噴人香,赫奕魚鱗透日光。
須同魏伯云中去,莫學姮娥月里藏。酆都落名天府記,地下陰官大怖畏。
兵刃水火不能忤,何但蟲蛇兼虎兕。亭亭金骨皆堅牢,郁郁綠身徧綠毛。
曾觀東海幾廻變,數度曾偷王母桃。乘龍駕鶴傾城市,驅策雷公使神鬼。
七日應歸緱氏山,千年少別遼東水。道是易,亦大難,青龍白虎自相盤。
陰車濕,陽車干,夫妻相對卦中安。四方未住霑顏色,五個王侯盡罷官。
(《正統道藏》本后蜀佚名著《大還丹照鑒》)。
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
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
俱游十方剎,持華候九生。
愿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
若個達苦空?世間無有一。
不見己身非,唯都(項校“覩”)他家失。
貪兒覓長命,論時熟癡漢。
終歸不免死,受苦無崖畔。
非但少衣食,王役偏差喚。
不如早殯地,愁苦一時散。
合沓牽數峰,奔地鎮平楚。
中間最高頂,髣髴接天語。
送君青門外,遠詣滄海汜。
鳧舄游帝鄉,羽衣飛故里。
術妙焚金鼎,丹成屑瓊蘂。
追餞會群僚,屬文降天旨。
秦吳稱異域,少別猶千祀。
黃鶴寓遼陽,應明城郭是。
車馬東城路,尋君至北山。
為從人境出,彌覺世情閑。
月在清潭上,風歸暗筿間。
此時心最得,長嘯不能還。
道不虛行兮,史?沒位,吾寧范伯之徒歟,感夷齊而多愧。
麟鳳遠去,龍則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師莫歸。
往者不可諫,來者吾誰欺?始退身以進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蕭相國知予乎布衣。(見《文苑英華》卷一三○)。
回波[爾](來)時[六](大)(均從任校)賊,不如持心斷惑。
縱使誦經千卷,眼里見經不識。
不解佛法大意,徒勞排文數黑。
頭陀蘭若精進,希望后世功德。
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
若悟生死之(任校作“如”)夢,一切求心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