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石谷之秣陵
虞仲祠前三徑紆,
聞君蹤跡慣江湖。
相逢第二泉邊路,
萬樹秋晴入畫圖。
虞仲祠前三徑紆,
聞君蹤跡慣江湖。
相逢第二泉邊路,
萬樹秋晴入畫圖。
在虞仲祠前,那曲折的小路蜿蜒伸展,聽聞你慣于浪跡江湖。我們在第二泉邊的路上相逢,秋日晴朗,萬千樹木都仿佛入了畫卷。
虞仲祠:祭祀虞仲的祠廟。虞仲是周太王次子。
三徑紆:三徑,指歸隱者的住處;紆,彎曲。
慣江湖:習慣在江湖間漂泊。
第二泉:即惠山泉,在江蘇無錫,有“天下第二泉”之稱。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王石谷即王翚,是清初著名畫家。詩人送他前往秣陵(今南京),在無錫第二泉邊相逢,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處于清朝統治前期,文化藝術有一定發展,王翚在繪畫領域有較高聲譽。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突出特點是將友人經歷與秋日美景結合,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送別時的詩意表達。
珠浦三千里,
璇房一萬年。
河車功已畢,
來此學游仙。
碧池悠漾小鳧雛,兩兩依依秪自娛。
釣艇忽移還散去,寒鴟有意即相呼。
可憐翡翠歸云髻,莫羨鴛鴦入畫圖。
幸是羽毛無取處,一生安穩老菰蒲。
執業越三載,蓋棺悲仲春。豈知吾未老,空慟爾為人。
亭伯夙工賦,原思甘食貧。慰親能不死,天與玉麒麟。
芹泮始于邁,舞雩頻詠歸。倚筠瞻壽閣,紉穗掃慈幃。
水自三山逝,云依雙鶴飛。夜臺終宿草,知爾戀春暉。
皓魄光微淥。喜東風、瓊枝璧月,清輝。顧影娉婷無一語,吳女纖腰初束。斜倚在、珠闌曲曲。看到夜深風露冷,浸檐前、一片圞圓玉。吾醉矣,共花宿。
愁腸被酒還相觸。且狂歌、莫言興盡,再斟醽醁。忽憶開元當日事,中有梅妃蛾綠。何必羨、玉奴新浴。可惜樓東三十樹,雨霖鈴、都作連昌竹。花應嘆,睡難足。
白蛇斷,烏騅窮,海內莫敵隆準公。
百二小兒歌沛中,霸氣汩沒三戶空。
眼中成敗勢即判,大王叱咤終英雄。
楚云沈沈壓祠宮,千秋伏臘猶鼓鐘。
鼉龍叫嘯寶劍血,草木慘澹靈旗風。
乾坤失意丈夫淚,大江日落寒濤東。
車馬隘城闉,河橋爭渡人。東方行樂意,西土降生辰。
帷幕平連寺,歌鐘近隔塵。問君喧與寂,相去幾由旬。
共說調心易,誰能對境忘。煙塵迷覺路,冠盡聚津梁。
未聽三車演,先過百戲坊。如何空寂意,翻助冶游場。
花外倒金翹。飲散無憀。柔桑蔽日柳迷條。此地年時曾一醉,還是春朝。
今日舉輕橈。帆影飄飄。長亭回首短亭遙。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銷。
功德昭彰祀典傳,
鄉民遺澤感張連。
君山祠立頻遭毀,
木主烝嘗奉祀虔。
五嶺年來方息戰,一官何事苦更移。
鸞凰本是飛騰物,飛去應棲梧樹枝。
山林遠遁真成癖,車馬頻勞豈世情。
一曲驪駒悵歧路,滿天風雨隔江城。
一燈紅豆對遺孤,
荻罫辛勤歐母俱。
阿父有書兒可讀,
勿求為吏但為儒。
圖讖說淳風,禍唐知不免。
鄉曲老書生,乃亦妖夢踐。
前生故渺茫,置身忽鼎鉉。
私印默自鐫,畫禪且游衍。
誰將酷烈千般毒,
變作恩光一派深。
惆悵先民不復見,
更憑高處盡沈吟。
客是舊游人。花非昔日春。記合歡、樹底逡巡。曾折紅絲圍寶髻,攜嬌女、坐斜曛。
芳樹起黃塵。苕溪斷錦鱗。料也應、夢繞燕云。還向鳳城西畔路,同笑語、拂花茵。
洞戶香凝,宴開特地風煙好。
靚妝娟妙。玉雪光相照。
認是桃源,綠水紅云繞。
真曾到。漾舟人老。應被桃花笑。
醉憑闌干吐。倚清狂、橫陳冰簟,后堂無暑。聞說吳兒工作劇,吊屈龍舟似虎。我欲唱、公乎無渡。累自沈湘卿底急,枉教人、撾碎回帆鼓。楚江畔,葦花舞。
陡然磊塊多如許。喚靈均、前來共語,酹君椒醑。呵壁荒唐何必問,死累人間角黍。尚不及、伍胥濤怒。忽發狂言驚滿座,料諸公、知我心中苦。酒醒后,重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