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吳漢槎南還次徐健庵韻
思君頻望玉門關,
少壯漂零萬死間。
同去幾人多白骨,
生歸一輩半蒼顏。
江鄉楓冷家何在,
塞磧云迷雁獨還。
聽說流人最腸斷,
黑河無渡水潺湲。
思君頻望玉門關,
少壯漂零萬死間。
同去幾人多白骨,
生歸一輩半蒼顏。
江鄉楓冷家何在,
塞磧云迷雁獨還。
聽說流人最腸斷,
黑河無渡水潺湲。
思念你時我常常眺望玉門關,你年輕時漂泊在外歷經萬死一生。一同流放的人大多已化為白骨,活著歸來的人一半已容顏蒼老。江南水鄉楓葉清冷,你的家在何處?塞外沙漠陰云迷漫,只有孤雁獨自歸還。聽說流放之人最令人腸斷,黑河水流潺湲卻無渡船可渡。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順序。
玉門關:古代邊塞關隘,此處代指吳漢槎流放之地(寧古塔,今黑龍江一帶)。
漂零:漂泊零落。
塞磧(qì):塞外的沙漠。
流人:被流放的人,指吳漢槎等。
黑河:指流放地的河流,具體所指說法不一,或為黑龍江支流。
此詩為吳漢槎(因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獲釋歸鄉時,作者依徐健庵原韻所作。反映清初文字獄/科場案對士人的迫害,以及友人劫后余生的特殊背景。
全詩緊扣“喜歸”主題,以“死間”“白骨”“蒼顏”等詞突顯流放之痛,以“楓冷”“雁還”等景烘托歸鄉之思,情感跌宕,既悲其苦,又喜其生,是清初反映士人遭遇的代表性作品。
十五已前不得去,寒木一尋生鐵鑄。
十五已后不得住,針筒鼻孔俱分付。
正當十五天然別,誰管春寒與秋熱。
拈起笠子為焰光,遍在湖南幷兩浙。
禽鳴滑滑濺泥涂,賴有云巢眼不孤。
天外黑風迷鷲嶺,檻前流水憶鵝湖。
躋攀危磴九折坂,捧玩新詩百斛珠。
收拾殘紅付春去,四時光景任三無。
浩蕩秋光里,扁舟過德清。
樓臺占山影,鵝鴨亂溪聲。
小飲經年別,清歌一邑驚。
娟娟照人月,還憶謝宣城。
杖策松門興未窮,更過金地雨花中。
山泉淅瀝通幽戶,林葉蕭森下晚風。
目極平皋方蒼莽,煙深城郭自空蒙。
他年幞被僧房宿,聊與支郎話色空。
復也雖少年,其志亦猛烈。
發足指乳峰,赤手探虎穴。
直須得虎歸,不可只么說。
送之披秀前,歲暮千峰雪。
邦人欽佇見儀刑,詔使相望對寵靈。
位冠三公師尚父,躬全五福壽康寧。
久留行色春過半,乍別天顏涕欲零。
誰識上心優老意,從行仍許鯉趨庭。
三昧酒,吃便醉,坐禪時,只瞌睡。
輕輕未可悚動渠,送上茶山渠自會。
見張三,逢李四,把得便行果靈利。
一枝春信有來由,六出飛花不相類。
到秀峰,真得地,四方老衲如云至。
跨著三門酌一杯,換卻眼睛拈卻鼻。
鐵面老禪今健否,家居道舊想安然。
飯香苦憶伊蒲饌,井冽還思甘露泉。
老人入我閩中居,如山有玉淵有珠。
老人一日出山去,崖不自靈淵亦枯。
我問天冠千眷屬,如何不留老尊宿。
飛鸞水急海天橫,一道清輝照四明。
木蛇頭帶角,古路獨橫身。
大有傍觀者,初無踏著人。
病來思自養,此去或同春。
送老須何物,窗明貝葉新。
佛子平居觀世間,皆謂圓融無雜壞。
使其應入如所觀,與奪交馳還窒閡。
我嘗行乞今示汝,要得圓成先擊碎。
一毛不立等剎塵,八面俱來無向背。
如探有無于懷中,如問可不于自己。
有無可不非外來,是中欲誰為慍喜。
佛子當持此法門,入此界中而示現。
丹山紅??為汝開,歲晚歸來金百煉。
詩人說盡山中佳,一原春色秦人家。
松自宮商竹自羽,空明樓觀溪明霞。
微言到耳萬世事,香氣熏人百種花。
同欄立盡聽吾語,蟹眼湯成催客茶。
遂愜耽幽興,披襟坐水灣。
松枯濤不作,鷗澹夢常閑。
漏月寬樵徑,吞星避釣環。
年來悲跼蹐,聊此破愁顏。
自從玉帛交殊域,一見寒盟為隱憂。
亂相方虞鄰國難,廟堂誰聽徙薪謀。
義如杞殖仍忠壯,識比申胥不怨尤。
松柏蕭蕭九原路,高名常共建溪流。
云水四方人,同居九十日。
大光明藏中,各各不相識。
月兔曉東生,日烏夜西出。
善現問瞿曇,般若波羅蜜。
殊方秋盡怯登臨,萬里屯云結歲陰。
崖壁??岈知禹績,江山割據識雄心。
滄波南下奔云急,單舸東游兩鬢侵。
漂轉十方仍作客,沉吟懷古淚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