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出西天,入東土。云從龍,風從虎。一任諸方點頭。
文殊智,普賢行,多年歷日。德山棒,臨濟喝,亂世英雄。
我若說有,你為有礙。我若說無,你為無礙。我若橫說,你又跨不過。我若豎說,你又跳不出。
若欲叢林平貼,大家無事,不如推倒育王。
出西天,入東土。云從龍,風從虎。一任諸方點頭。
文殊智,普賢行,多年歷日。德山棒,臨濟喝,亂世英雄。
我若說有,你為有礙。我若說無,你為無礙。我若橫說,你又跨不過。我若豎說,你又跳不出。
若欲叢林平貼,大家無事,不如推倒育王。
從西方佛教圣地而來,進入東方的國土。云隨著龍出現,風跟著虎而起。隨它各地的人點頭認可。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修行,就像多年的歷書陳舊無用。德山宣鑒的棒喝,臨濟義玄的喝法,不過是亂世中的英雄之舉。我要是說有,你會覺得有阻礙;我要是說無,你又覺得沒有阻礙。我要是橫著說,你跨不過去;我要是豎著說,你跳不出這個局限。如果想讓叢林(佛教寺院)平靜安穩,大家都相安無事,不如把育王寺推倒。
西天:指佛教發源地印度。
東土:指中國。
云從龍,風從虎:出自《易·乾·文言》,比喻同類事物相互感應。
文殊智,普賢行: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愿。
多年歷日:歷日即歷書,多年的歷書已過時,比喻陳舊無用。
德山棒,臨濟喝:德山宣鑒常以棒打學人來開悟他們;臨濟義玄常以大喝來警醒學人。
叢林:指佛教寺院。
育王:可能指育王寺,是著名佛教寺院。
此偈創作背景應與當時佛教發展狀況相關。佛教發展到一定階段,一些修行方式和觀念可能趨于形式化。作者或許身處這樣的環境,為打破這種僵化局面,引導人們真正領悟佛法真諦而創作此偈。
這首偈主旨是批判傳統佛教修行的形式化,倡導打破常規。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思辨性強。在佛教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佛教內部對修行方式的反思和變革思潮。
欄前碧玉四圍寬,滿座清風文字歡。
霜氣襲人秋更爽,溪光耿月夜生寒。
登臨顧我那能賦,姓字從公遂不漫。
此景此時難再得,相思但把錦囊看。
兩堂云水盡分拏,王老師能驗正邪。利刀斬斷具亡像,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道未喪,知音可嘉。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
趙州老,有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異中來也還明鑒,只個真金不混沙。
大一無外,小一無內。
一兮一兮,靡所不在。
心地凈亡塵,肉山閑弗礙。
道環中,絕端倪。
空印里,何文彩。
風凄凄兮秋落遠山,波爛爛兮月浮滄海。
選場隨手取標毬,長短期中入社流。
覺后繩繩機自脫,悟來密密類難收。
十分飽足雪山草,一色渾成露地牛。
風掃水天塵翳盡,蘆華相照月明秋。
決科騰踏無前勇,比牒聯飛第一流。
召直毫端準謨誥,甄評皮里韞陽秋。
槐班鼎輔膺榮柬,玉陛封章究遠猷。
楚挽凄酸泄遺恨,柏臺金殿望隆優。
天然齪??千金子,憬彼??民亦有徒。
蹴踏惟應怯龍象,灌輸何足計瓶盂。
神錐曾見汝潁士,道韻也欣山澤癯。
栗尾著書趨圣處,老勤端恐負師模。
執輿入輦蹷痿幾,陟險山農笑卻時。
屐齒未常先雍老,翚飛久已見甍楣。
磴扉百步猶流汗,觀閣三休豈易追。
浪漫悠悠一雞肋,角巾東路最平夷。
狂直初無涉世才,雷公斥下九天來。
面沖風雪吹三月,馬避干戈易四回。
帶雪燒柴平體粟,瀝槽沽酒慰饑雷。
如聞明日登閩嶺,茅舍春風夜滿懷。
東都人陸海,游集若為忘。
筮史同微貨,僧坊共小涼。
卜鄰棲輦轂,返旆促囊裝。
巽坎知人意,奔騰達侍旁。
掣鼓奪旗,往往光影里走作。
停機息杼,往往死水里浸卻。
衲僧家,穩下腳。
沒窠臼,莫棲泊。
月樹不啼猿,云巢無宿鶴。
玄微及盡類難齊,千手大悲難摸索。
沒蹤跡,斷消息。
白云無根,清風何色。
散干蓋而非心,持坤輿而有力。
洞千古之淵源,造萬像之模則。
剎塵道會也處處普賢,樓閣門開也頭頭彌勒。
傲雪松孤,懷云石癯。
妙存而有也不有,獨照而無也非無。
萬象勿能逃空王之印,眾色莫我染靈蛇之珠。
金雞啼寒兮曉分夜戶,玉兔弄魄兮瑩徹冰壺。
晨逾九仙山,暮訪九鯉湖。
何氏兄弟跨鯉魚,同時輕舉排天衢。
山頭云氣故恍惚,三十六鱗今有無。
瓊漿白日醉天酒,何時華表歸來乎。
程蘇中興什,同庵有后前。
前朝沙門首,辨浄超卓然。
耆宿失聞聰,飫參余小全。
龍泓風篁??,荏苒二十年。
緇儔幾換易,巖崿豈變遷。
亭亭百歲杉,泠泠九淵泉。
梵音擾龍性,玄解忘魚筌。
有客輦瑰詭,無情施繒錢。
佛法佇隆興,般若須人傳。
更令觀剎麗,但俾子孫賢。
三空正覺路,一喻實相圓。
不替人天師,重新演教禪。
爭解恁么道,五更雞唱家林曉。
爭肯恁么道,千年鶴與云松老。
寶鑒澄明驗正偏,玉機轉側看兼到。
門風大振兮規步綿綿,父子變通兮聲光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