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舍四首 其一
三農雖隙亦匆忙,穡事何曾一夕忘。欲曬胡麻愁屢雨,未收蕎麥怯新霜。
三農雖隙亦匆忙,穡事何曾一夕忘。欲曬胡麻愁屢雨,未收蕎麥怯新霜。
批了龍鱗歸釣魚,江濤帖息果天歟。
腰雖未印衣重綵,囊縱無金篋有書。
日可事劉宜令伯,天教名子更僑如。
本原培養非愚計,遠業何妨厚自儲。
老朽歸田久,
鳥紗白發新。
經綸天下事,
都屬少年人。
離城別閣暗愁時,
月落星分信馬蹄。
風掃曉霜林木迥,
夜深汀岸火生微。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屢盤驕馬鞚。
遠山眉樣認心期,流水車音牽目送。
歸來翠被和衣擁。醉解寒生鐘鼓動。
此歡只許夢相親,每向夢中還說夢。
九日身初健,西郊強一游。
遠山寒積雪,孤樹老禁秋。
何地尋黃菊,他鄉易白頭。
那堪高處望,風色逼人愁。
卻上南山路,松行儼如廡。松根礙幽徑,孱顏不能斧。擺履跨亂云,側中蹲怪樹。三休且半日,始到毛公塢。
兩水合一澗,潨崖卻為浦。相敵百千戟,共擂十萬鼓。噴散日月精,射破神仙府。唯愁絕地脈,又恐折天柱。一窺耳目眩,耳聽云發豎。
次到鍊丹井,井干翳宿莽。下有蕊剛丹,勺之百疾愈。凝于白獺髓,湛似桐馬乳。黃露醒齒牙,碧黏甘肺腑。
檜異松復怪,枯疏互撐拄。乾蛟一百丈,髐然半天舞。下有毛公壇,壇方不盈畝。當時云龍篆,一片苔蘚古。時時仙禽來,忽忽祥煙聚。
我愛周息元,忽起應明主。三諫卻歸來,回頭唾圭組。伊余何不幸,斯人不復睹。如何大開口,與世爭枯腐。將山待夸娥,以肉投?貐。
歘坐侵桂陰,不知已與午。茲地足靈境,他年終結宇。敢道萬石君,輕于一絲縷。
附驥當年識少游,燕臺別后幾經秋。
山城且喜萍蹤合,斗宿俄驚劍氣浮。
對酌黃花常佐酒,論交夜雨共登樓。
何堪一別銅崖月,綠樹青山障遠眸。
泄云澒洞遮山腹,
古木槎牙繚山足。
舉頭百丈瀉寒泉,
知有高峰插天綠。
滔滔萬里,長江東去,幾時流盡。風物依然,歷遍興亡誰信。
千年黃鶴今何在,笑指仙人難問。看嵐光入畫,數峰天外,淡凝妝鬢。
且憑欄、把酒臨風寄慨,漫論古今豪俊。更上層樓,悵望昔時形勝。
盈城簫鼓春如海,佳節上元初近。祗承平舊事,魚龍漫衍,又縈方寸。
漢家西岳華山碑,世間兩本此第一。
商丘巡撫之所藏,秀水檢討有題筆。
吁嗟魏公四字印,亦欲遐傳守毋失。
誰能老饑抱文字,繭紙猶向人間出。
自秦登山誦略興,兩京文章富石墨。
嶧碑雖焚棗木模,岱碑云亡內司刻。
太華極天應井鬼,少昊所治秦所國。
徒聞遺璧鎬池君,不見臣斯與臣德。
茫茫萬古此石存,岌岌溟翻老沙泐。
拓本絕少傳已難,赑屃又遭媚子踣。
達官當時勢絕倫,古物一文錢不直。
我曾再拜金天墓,大碣荒莎風雨蝕。
此碑忽復曳長繩,能不興懷同嘆息。
文云漢興紹前制,《虞典》《周官》稽警蹕。
孝武之世廟貌隆,特起尊嚴閟宮侐。
門曰望仙宮集靈,志荒意惑長生術。
欲就鶉首相酌斟,遂呼天神來博塞。
國祚中闕祀事衰,太守能賢重修職。
朝端昏棄曠明禋,稍稍規模率錢力。
延熹至今浩千年,十字之外無缺佚。
重如元云垂下天,輕若風斤得其質。
素蛾一片中秋中,泰折層成北郊北。
黃河之水星宿來,蛟擲龍騰相逼仄。
商盤魯壺在崇坫,瓊草金芝上仙植。
如華萬仞絕攀援,人間紙筆書不得。
法書迥可日月垂,其人豈必中郎實。
察書市石無了期,又于徐趙為蚹翼。
小儒舌舉恥闕疑,大抵紛紛決以臆。
我生兩手懸鈍椎,握管僵如蓍在扐。
傍通二篆貫八分,少年鹵莽謂可必。
闕里宮墻兩拜瞻,強復低徊史與乙。
忽然季子見《韶箾》,何止歐陽坐旬日。
秀水修撰詩七言,商丘侍讀金十鎰。
風流坐映康熙朝,不愧綢書在石室。
岸草燒痕,溪云凍色,破寒無力。半圮樓臺,臨流幻金碧。
啼烏四起,疑坐對、延秋門側。頭白。霜冷板橋,沒前宵人跡。
邅回水陌。迎面初陽,頻年未歸客。天涯試問,信息野風急。
薺麥滿塍如繡,不辨斷鴻來歷。悵布帆重到,楓葉荻花非昔。
門戶生水火,偏執成支離。
豪釐忽千里,一失不可追。
恬淡害自遠,盛滿人莫規。
大道本無隱,盲者何由窺。
怪得引絲長,早擬拚心苦。月白風清倦舞時,酸淚還偷注。才出綠波來,未恨芳韶誤。鏡面姱容只自憐,蜂蝶寧知慕。
寄語涉江人,莫漫相攀折。但愿清心兩處同,雙臉從君熱。一笑轉嫣然,依舊成冰雪。脫卻紅衣證凈緣,且作經年別。
沙際綠云稠,倩影凌波去。看似無情卻有情,漠漠幽芳吐。落照滿深灣,公子窺游女。待結綢繆約素秋,恐被霜飆妒。
破曉鏡奩開,脈脈嬌相向。倦倚西風夢乍醒,何處飛雙槳。本自謝塵緣,無意諧歡賞。翠蓋從渠播嫩涼,贏得歸心壯。
不見西湖二十年,重來還似剡溪船。新添綠柳蘇堤月,半幅孤亭鄂廟煙。簫鼓送殘都逝水,豪華如夢又前川。扁舟豈必功成后,乞得閒身也自仙。
浮云恩怨錯分明,擔苦推閒煞有情。送出五湖看月色,時過三竺聽松聲。古賢只解留風節,道眼何曾問利名。飽食諸天香積寺,但憑鼎足好調羹。
在處征舠和別棹,獨留勺水蕩名區。南來北去疑閒局,潭影山光互畫圖。欲吊忠魂過武穆,試憑清影訪林逋。湖山不為閒游賞,含意何堪付酒徒。
載酒湖山日未休,深情偷暇買方舟。因茲早謝絲綸出,到此真同李郭游。帶雨尚過靈隱寺,淩風長嘯藕花洲。攜家盍寄云深處,況有高朋下榻留。
千里攜書謁帝閽,如君忠義出天根。
筳篿已卜回淵聽,寸草還思報厚恩。
且共漁樵談帝霸,豈無豪俊整乾坤。
細吟窗下廬山句,亦欲鄉人訪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