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錢湖口赴吳興
晨光織渚客揚舲,
睡起推篷倦眼醒。
苕水半奩云外白,
弁山一角雨中青。
魚吹楓葉霞明浪,
人踏蘆花雪滿汀。
七十二溇吟賞遍,
菰城塔影望亭亭。
晨光織渚客揚舲,
睡起推篷倦眼醒。
苕水半奩云外白,
弁山一角雨中青。
魚吹楓葉霞明浪,
人踏蘆花雪滿汀。
七十二溇吟賞遍,
菰城塔影望亭亭。
晨光在水洲上織就光影,旅人揚帆啟程;睡醒推開船篷,倦眼方才清醒。苕溪水如半面妝奩,在云外泛著白光;弁山的一角,在細雨中透出青翠。魚群翻攪楓葉,霞光映得浪濤明麗;行人踏過蘆花,似雪覆蓋了小洲。七十二條溇港都已吟賞遍,遠遠望見菰城的塔影高聳挺立。
揚舲(líng):揚帆起航,舲指有窗的小船。
苕(tiáo)水:即苕溪,流經今浙江湖州(吳興)的主要河流。
弁(biàn)山:吳興(今湖州)境內名山,因形似古代弁冠得名。
溇(lóu):太湖南岸特有的港汊,水流相通的小河道。
菰(gū)城:吳興的古稱,因當地多菰草得名。
此詩當為詩人自太湖大錢湖口前往吳興(今浙江湖州)途中所作。吳興自古為江南水鄉,多河流、港汊(溇)與名山(弁山),詩中‘七十二溇’‘苕水’‘弁山’‘菰城’等均指向當地特色,推測創作于秋季雨日,詩人乘船游覽時即興而作。
全詩以旅行為線索,描繪從錢湖口到吳興沿途的晨景、山水、漁獵等畫面,展現江南水鄉的靈秀與生機。語言凝練,意象鮮活,既是對自然景觀的藝術再現,亦暗含詩人對旅途閑適的享受,是一首典型的江南紀游佳作。
貴提金印出咸秦,
瀟灑江城兩度春。
一派水清疑見膽,
自是受恩心未足,
卻垂雙翅羨吳均。
半年池口恨萍蓬,今日思量已夢中。
游子馬蹄難重到,從此客程君不見,麥秋梅雨遍江東。
湖上風高動白蘋,暫延清景此逡巡。
來年違別成何事,嫦娥老大應惆悵,倚泣蒼蒼桂一輪。
梁宋追游早歲同,偶然違別事皆空。
年如流水催何急,
煩君更枉騷人句,白鳳靈蛇滿袖中。
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即命通。
若使吳都猶王氣,將軍何處立殊功。
蘭亭醉客舊知聞,欲問平安隔海云。不是金陵錢太尉,世間誰肯更容身。
鼇背樓臺拂白榆,此中槎客亦踟躊。牢山道士無仙骨,卻向人間作酒徒。
吳公臺下別經秋,
破虜城邊暫駐留。
一笑有情堪解夢,
且酌松醪依舊醉,
誰能相見向春愁。
朝論國計暮論兵,
余力猶隨鳳藻生。
語繼盤盂拋俗格,
天柄已持堯典在,
更堪回首問緣情。
江邊舊業半雕殘,每軫歸心即萬端。
狂折野梅山店暖,
同病同憂更何事,為君提筆劃漁竿。
鳳里前年別望郎,
丁寧唯恐滯吳鄉。
勸疏杯酒知妨事,
九原自此無因見,
反復遺蹤淚萬行。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仙桂高高似有神,貂裘敝盡取無因。
難將白發期公道,
盈盤紫蟹千卮酒,添得臨岐淚滿巾。
魂兮檇李城,猶未有人耕。
好月當年事,殘花觸處情。
向誰曾艷冶,隨分得聲名。
應侍吳王宴,蘭橈暗送迎。
青門欲曙天,車馬已喧闐。
禁柳疏風雨,墻花拆露鮮。
向誰夸麗景,只是嘆流年。
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
謝舞仍宮柳,高奇世少雙。
侍中生不到,園令死須降。
班秩通烏府,樽罍奉碧幢。
昭王有余烈,試為禱迷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