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紅衣?楚中午日同賦
笑折葵枝,閒供蒲韭。更是榴花,掩映芳菲,紅卻樽中酒。
門懸桃印,正窗外、黃鸝鳴晝。三斗。斟罷高歌,不覺腸回九。
綵舟競渡,絲楝投河,勝事年年有。況是鄢陵江口。還憐否。
須信當年此日,羅水騷人心疚。到而今翻做,浮白賞花時候。
笑折葵枝,閒供蒲韭。更是榴花,掩映芳菲,紅卻樽中酒。
門懸桃印,正窗外、黃鸝鳴晝。三斗。斟罷高歌,不覺腸回九。
綵舟競渡,絲楝投河,勝事年年有。況是鄢陵江口。還憐否。
須信當年此日,羅水騷人心疚。到而今翻做,浮白賞花時候。
笑著折下葵枝,閑來擺上蒲菜韭菜。還有那石榴花,與芳菲景色相互映襯,映紅了酒杯中的酒。門上懸掛著桃印,窗外,黃鸝在白晝啼鳴。痛飲三斗酒,斟完酒后放聲高歌,不知不覺愁腸百轉。彩舟競渡,人們把楝葉包的粽子投入河中,這樣的盛事年年都有。何況是在鄢陵江口。還會有人憐惜屈原嗎?要知道當年的這一天,汨羅江邊的屈原內心痛苦。到如今卻變成了舉杯賞花的時候。
葵枝:葵菜的枝條。
蒲韭:蒲菜和韭菜。
芳菲:花草盛美。
桃印: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飾物。
三斗:形容飲酒之多。
腸回九:形容愁腸百結。
彩舟競渡: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人們劃船競賽。
絲楝:用楝葉包的粽子。
鄢陵江口:具體地點,可能是詩人當時所在之地。
羅水騷人:指屈原,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且作《離騷》。
浮白:罰酒,這里指飲酒。
此詞創作于端午節,作者在鄢陵江口與眾人一同過節。當時社會可能相對安定,人們在端午節有競渡、投粽等傳統活動。作者看到節日的熱鬧場景,聯想到屈原的遭遇,從而創作此詞,表達對屈原的緬懷和對當下現象的思考。
這首詞以端午節為背景,主旨是借節日盛景引發對屈原的追思。其特點是將節日的歡樂與屈原的悲劇形成反差。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古人在節日時的復雜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俗易風移古道還,縣齋疊石作三山。
因憐席上紅塵少,贏得壺中白日閑。
想見六鼇擎水下,坐看雙鶴落云間。
何須更叩黃金闕,只此幽亭是玉關。
越山岝?凌蒼穹,北山獨秀夸臥龍。集賢學士辭青瑣,高牙新擁千騎雄。
晝看臥龍峰,夕隠蓬萊宮。雙旌倒影射日紅,心閑不厭來山中。
排虛屏障環四封,翠積琉璃千萬重。乍見煙霞西復東,倏聽海鼓鳴冬冬。
照湖一望光悠溶,寒波百里秋瞳眬。茂林修竹交青蔥,崢嶸樓閣疑天通。
使君況復氣摩空,高吟萬字才不窮。醉倒猶索黃金鐘,下筆凜凜生清風。
幸當圣世民俗豐,莫惜樽俎頻雍容。但憂政成被追鋒,白云幽鳥不得長相從。
去日有近遠,寒暑乃不同。
手捉而喙飲,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與弓。
良知盡虛市,妙質老耕農。
彼時張曲江,此時余襄公。
二子稍穎脫,一洗凡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華風。
閩中要常袞,劍外須文翁。
道繼三賢后,名成六相齊。
氣摩南斗直,功蓋北山低。
背日衣冠祖,穿云鹵簿迷。
道旁誰白首,堅臥作兒啼。
官居破屋兩三間,佳客留連我厚顏。
一月俸余才有酒,十分地僻卻無山。
折腰州縣慵來久,散發江湖愿未還。
不是清朝甘吏隠,偶因多病伏安閑。
萬丈融峰插紫霄,路當窮處架仙橋。
上觀碧落星辰近,下視紅塵世界遙。
螺簇山低青點點,線拖遠水白迢迢。
當門老檜枝難長,絕頂寒松葉不雕。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盡雪方消。
猥巖老衲針常把,度夏禪僧扇懶搖。
雷向池中興雨澤,鳥于窗外奏簫韶。
游人未必長居此,暫借禪房宿兩宵。
少師盛德書生服,居士高名數歲余。
清潁歸來人事近,白云乘去夜堂虛。
累朝舊籍刊成史,集古新編滿載車。
聞說使星來已晚,茂陵應復進遺書。
土膏起兮,泉流駛兮。牧徂于田,偕婦子兮。既耕且藝,耘且耔兮。一歲之功,在勤始兮。
野無蟊螟,塘有水兮。非神之力,其誰使兮。
我苞盈兮,我實成兮。揮鐮铚铚,風雨聲兮。囷倉露積,如坻京兮。遺??滯穗,富鰥煢兮。
飲食勸酬,銷忿爭兮。儻非神助,歲莫登兮。
我有室家,神所祐兮。我有旌倪,神所壽兮。神之惠我,維其舊兮。上之報神,亦云厚兮。
釃酒刑牲,殽杯豐兮。吹簫考鼓,聲逢逢兮。我民薦獻,無終窮兮。千秋萬歲,保斯宮兮。
一紙新詩入北城,起予聊復醉魂驚。
低心苦淡吾徒事,轉眼炎涼此世情。
六月未須論止息,三年方看大飛鳴。
錙銖社肉休過問,幸有鰍蔬且爛羹。
青紅變芙蓉,各是天然色。
時情苦賤眼,每嘆今非昔。
人心與物態,自古有更易。
只使碧蓮開,游人果何得。
詩禮當年學此亭,先生題作義方名。
豈知天詔加褒美,冥合君言被寵榮。
銀組郎曹新進秩,彩衣子舍貴專城。
一門忠孝誰能繼,官蔭恩先及弟兄。
展采齊明拱面南,濃云深入夜更嚴。
風和不放瓊英落,日暖高隨玉漏暹。
照地神光臨午陛,鳴皋仙羽下重簷。
五門回仗如天上,看舉雞竿雨露霑。
虛飄飄,虛飄飄,
花飛不到地,虹起漫成橋。
入夢云千疊,游空絳萬條。
蜃樓百尺聳滄海,雁字一行書絳霄。
虛飄飄,北人生命猶堅牢。
雅宴屬才華,清詩自一家。
高談落風雨,醉目傲煙霞。
席地疏林隔,傳杯小徑斜。
再來春已老,猶得醉殘花。
萬里莓苔地,不見驅馳蹤。
唯開文字窗,時寫日月容。
竹韻漫蕭屑,草花徒織茸。
披霜入眾木,獨自識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