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軍山廟碑
土膏起兮,泉流駛兮。牧徂于田,偕婦子兮。既耕且藝,耘且耔兮。一歲之功,在勤始兮。
野無蟊螟,塘有水兮。非神之力,其誰使兮。
我苞盈兮,我實成兮。揮鐮铚铚,風雨聲兮。囷倉露積,如坻京兮。遺??滯穗,富鰥煢兮。
飲食勸酬,銷忿爭兮。儻非神助,歲莫登兮。
我有室家,神所祐兮。我有旌倪,神所壽兮。神之惠我,維其舊兮。上之報神,亦云厚兮。
釃酒刑牲,殽杯豐兮。吹簫考鼓,聲逢逢兮。我民薦獻,無終窮兮。千秋萬歲,保斯宮兮。
土膏起兮,泉流駛兮。牧徂于田,偕婦子兮。既耕且藝,耘且耔兮。一歲之功,在勤始兮。
野無蟊螟,塘有水兮。非神之力,其誰使兮。
我苞盈兮,我實成兮。揮鐮铚铚,風雨聲兮。囷倉露積,如坻京兮。遺??滯穗,富鰥煢兮。
飲食勸酬,銷忿爭兮。儻非神助,歲莫登兮。
我有室家,神所祐兮。我有旌倪,神所壽兮。神之惠我,維其舊兮。上之報神,亦云厚兮。
釃酒刑牲,殽杯豐兮。吹簫考鼓,聲逢逢兮。我民薦獻,無終窮兮。千秋萬歲,保斯宮兮。
土地肥沃膏潤,泉水潺潺流淌。農夫前往田間,帶著妻子兒女。一邊耕種一邊種植,一邊除草一邊培土。一年的農事,從勤勞開始。田野沒有害蟲,池塘蓄滿了水。若不是神明的力量,是誰促成的呢?我的莊稼飽滿,我的谷物成熟。揮動鐮刀收割,聲音如同風雨聲。谷倉露天堆積,像小山一樣。留下的谷穗,讓鰥夫和孤獨的人也能富足。人們飲食相互勸酒,消除了忿恨和爭執(zhí)。倘若沒有神明的幫助,莊稼就不能豐收。我有家庭,是神明保佑。我有老人小孩,是神明賜予長壽。神明對我的恩惠,由來已久。人們報答神明,也算豐厚。斟酒殺牲,祭品豐盛。吹簫擊鼓,聲音洪亮。我們百姓的獻祭,永不停息。千秋萬歲,保佑這座神廟。
土膏:肥沃的土地。
駛:流動。
牧:農夫。徂:往。
藝:種植。
耘:除草。耔:培土。
蟊螟:害蟲。
苞:指莊稼。
铚铚:割禾聲。
囷倉:糧倉。坻京:山丘,形容堆積的谷物多。
??:落下的谷物。
鰥煢:鰥夫和孤獨的人。
儻:倘若。
旌倪:老人和小孩。
釃酒:斟酒。刑牲:殺牲。
殽杯:指祭品。
逢逢:象聲詞,形容鼓聲。
該碑記可能創(chuàng)作于農業(yè)社會時期,當時人們靠天吃飯,對自然和神明充滿敬畏。百姓希望通過祭祀神明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碑或許是當?shù)匕傩諡楦兄x軍山廟神明庇佑,使其莊稼豐收而作。
這首碑記主旨是感恩神明帶來豐收,突出特點是描繪了農耕生活和祭祀場景。它反映了古代農業(yè)社會人們的信仰和生活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間文化和宗教信仰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梅蕊新妝桂葉眉,小蓮風韻出瑤池。
云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
傷別易,恨歡遲,惜無紅錦為裁詩。
行人莫便消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
舉目望天東,故園隔萬重。
來行數(shù)百里,作伴兩三童。
月暗河波白,電騰林彩紅。
清寧離不遠,愿借滿帆風。
天地有常理,日月有常明。
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
圣人有常德,小人無常情。
古道今人慨不同,
世情對面九疑峰。
四尖山色元如舊,
會構新亭始亢宗。
舍北女兒畫眉短,秋波澄澈青螺遠。云羅霧縠縞素衣,至今尚未逢劉阮。
舍南女兒畫眉長,春山掩映流輝光。翠羽明珠雕玉佩,至今未嫁東家王。
桃李香飛春色里,芙蓉照影秋江水。桃李花時芙蓉生,芙蓉花時桃李萎。
九分才是一分春,從此看春更七旬。
行世功名初發(fā)腳,出門富貴即隨身。
棋逢要路方高著,馬得亨衢定軼塵。
伏櫪自憐吾久矣,傍觀甘作爛柯人。
通泰牢盆亙海濱,
宅家專欲用儒臣。
淮南草木生顏色,
又見龍頭第一人。
披襟岸幘老疏狂。秋葉為詩黃。
滄波嗚咽斷人腸。漚沒不成行。
余情分付憑煙水,況又有、燕語回檣。
泠泠湘瑟海風長。無字也悲涼。
此際潢池警,橫行自豫方。孤城壓暈黑,千騎宿霾黃。衷甲謀非拙,橫行勢可當。如聞天下險,或恐向敖倉。
南北殊憂難,中原近若何。向來論守相,或恐致兵戈。枳棘春偏晚,風霜暮自多。始聞徵渤海,垂白竟蹉跎。
汝輩勞宵旰,徵兵幾道聞。虎符新使者,猿臂故將軍。鼓疊漻堤浪,旌連亳社云。只今惟一戰(zhàn),白羽莫紛紛。
春山青似螺,春水綠于鴨。
一屋圍短籬,秾花數(shù)枝壓。
客來幽興長,同話武陵業(yè)。
三月二十七,
羌山始見花。
將軍了邊事,
春老未還家。
七十風流老畫師,練裙紈扇竹枝辭。無端催卻春歸去,獨剪孤鐙對墨池。
我家右丞江上樹,近在滄洲尺幅間。今日為君重設色,滿天春雪點春山。
曾于酒頌識劉伶,豈但東方是歲星。雙鬢又看霜草白,不妨江海托鴻冥。
俠游燕市紫騮嘶,三尺芙蓉手自攜。何限青山招隱去,蒼茫秋色大鄣西。
誰將西子比西湖,
舊日繁華漸欲無。
始信坡仙詩是讖,
捧心國色解亡吳。
茲閣夙所登,十載去如箭。
山仍昔年青,林增今日茜。
同游二三子,宿草秋墳遍。
獨有剛水翁,尚遺標題粲。
既切嗣宗悲,復深浚仲嘆。
白衣倏蒼狗,真妄俱泡幻。
撫景嗟勞生,未覺風塵倦。
混俗無乃傷,枳鸞等蒿鴳。
何當藉半榻,希蹤華陽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