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妹自咸陽寄華州石縫山芋來作絕句二首
華州石縫無端芋,同谷齋中有恨翁。卯酒調來家法在,暫時不哭此途窮。
秦中驩喜迎吾祖,知道官家不用兵。今日曾孫何所負,華山芋蕷自多情。
華州石縫無端芋,同谷齋中有恨翁。卯酒調來家法在,暫時不哭此途窮。
秦中驩喜迎吾祖,知道官家不用兵。今日曾孫何所負,華山芋蕷自多情。
華州石縫里長著的那些芋頭,就像同谷齋中滿懷遺憾的我。用早晨的酒來調配芋頭,家傳的規矩還在,暫時能讓我停止為這窮途而悲泣。當年秦中百姓歡歡喜喜迎接我的祖先,知道朝廷不再用兵。如今我這曾孫又有什么辜負了國家,華山的芋頭卻如此多情地寄來。
無端:無緣無故,這里指石縫里自然生長。
同谷齋:可能是詩人居住之處。有恨翁:詩人自指,心懷遺憾。
卯酒:早晨喝的酒。家法:可能指家族的飲食傳統等。
途窮:處境困窘。
秦中:指陜西中部地區。驩喜:歡喜。吾祖:可能指詩人祖先。
官家:指朝廷。
芋蕷:即芋頭。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推測,當時詩人可能處于困窘之境,其妹從咸陽寄來華州石縫山芋。詩人或許經歷了生活的不如意,對自身的境遇有所感慨,同時也可能聯想到家族往昔的榮光。
這首詩主旨圍繞詩人自身的困窘境遇與對家族往昔的懷念。以芋頭為線索,將現實與過往聯系起來。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在困境中復雜的心境,在其作品中展現出獨特的情感表達。
昔人乘鶴玉京游,
翮遺仙洞何悠悠。
我來尋覓空彝猶,
煙霞萬壑明清秋。
何當騎麟翳鳳登瀛洲,
倏忽能消萬古愁。
如來愍諸子,平等無高下。
諸子自愚癡,所以難教化。
直心是道場,子心轉奸詐。
遣子凈三業,轉愛論俗話。
遣子內修真,向外轉尋假。
遣子學無相,捻他有相把。
無諍最第一,論義成相罵。
欲得速成佛,祇學無生忍。
非常省心力,當時煩惱盡。
七寶藏門開,智慧無窮盡。
廣演波羅蜜,無心可鄙吝。
祇恐著有人,愚癡自不信。
一軸零書則(斯六一九卷作“時”)未多,
要來不得(斯六一九卷作“問”)那人何?
從頭至尾無閑字,
勝看真(斯六一九卷作“珍”)珠一百螺。
此寶從來二八傳,吉年吉月入爐安。千朝火候依時節,必定芽成汞已干。
(按:《龍虎元旨》末云:“東岳董師元于貞元五年受之于羅浮山隱士青霞子,貞元十九年傳受劍州司馬張陶,開成三年京師傳族弟汾,成長契五年傳成君。”)
慚愧好心王,生在蓮華堂。
恒持般若劍,終日帶浮囊。
常懷第一義,外國賴恩光。
五百長者子,相隨歸故鄉。
余為田舍翁
世上最貧窮
家中無一物
啟口說空空
舊時惡知識
總度作師僧
和合一處坐
常教聽大乘
食時與持缽
惟我一人供
山為蓮宮作畫屏,
樓臺迤邐插青冥。
云生座底鋪金地,
風起松梢韻寶鈴。
龍噴水聲連擊罄,
猿啼月色閑持經。
時人不信非凡境,
試入玄關一夜聽。
智度本來如,眾生病盡除。又度作護法,一切入無余。
過去恒沙佛,皆同此一途。如能達此理,凡夫非凡夫。
移石幾回敲廢印,開箱何處送新圖。
殺身終不恨,歸喪遂如生。
白衣不執相,真理從空生。
祇為心無礙,智慧出縱橫。
唯論師子吼。不許野干鳴。
菩提稱最妙,猶呵是假名。
云何為人演,離相說如如,
心鏡俱空靜,無實亦無虛。
心通常嘿用,出世入無余。
梵釋咸恭敬,菩薩亦同居。
語是凡夫語,理合釋迦書。
若能如是學,不枉用功夫。
二氣莫交爭,
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
云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
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
欲似解人情。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
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
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
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