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鍊師歸武夷 其二
焚香禮象緯,步虛聲摩空。
升真古洞天,依稀五明宮。
寶珠如黍米,懸懸太虛中。
鍊師于此時,金丹滿爐紅。
焚香禮象緯,步虛聲摩空。
升真古洞天,依稀五明宮。
寶珠如黍米,懸懸太虛中。
鍊師于此時,金丹滿爐紅。
點燃香來禮拜星象,念著步虛詞聲音響徹天空。升仙去往古老的洞天,仿佛到了五明宮。寶珠如同黍米一般,高高懸掛在太虛之中。煉師在這個時候,爐中的金丹正燒得通紅。
禮象緯:禮拜星象。象緯,指日月星辰。
步虛聲:道士誦經禮贊的聲音。摩空:接近天空,形容聲音響亮。
升真:指道士升仙。洞天: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地方。
依稀:仿佛。五明宮:道教傳說中的仙宮。
黍米:一種谷物,顆粒較小。
太虛:指天空。
鍊師:即煉師,對道士的尊稱。
金丹:道教所煉的丹藥,認為服之可以成仙。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當時道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可能與煉師有交往,對道教修仙之事感興趣,在送煉師歸武夷時寫下此詩,表達對煉師修仙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煉師的修仙生活,突出其神秘超凡。特點是充滿道教文化元素,意境空靈。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道教文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日入酉,除卻荒涼更何守。
云水高流定委無,歷寺沙彌鎮常有。
出格言,不到口,枉續牟尼子孫后。
一條拄杖麤楋蔾,不但登山兼打狗。
慈悲說斯法,現疾為眾生。
純陀獻后供,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別,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萬億,方便立空名。
不須執有法,圓通最大精。
覺他欲打你,著腳即須抽。
已后再相見,他羞我不羞。
忍辱第一道,歷劫無冤讎。
此是無生縣,不屬湼槃洲。
岐山威鳳不復鳴,華亭別鶴中夜驚。
畏簡書兮拘印綬,思臨慟兮志莫就。
生芻一束酒一杯,故人故人歆此來。(見《劉賓客外集》卷十)
識樂眾生樂,緣繩枉(《宗鏡錄》卷四十作“妄”)走作。
智樂菩薩樂,無繩亦無縛。
若有發心者,直須學無作。
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
見鑛不別(《宗鏡錄》作“識”)金,入鑛(《宗鏡錄》作“爐”)方知錯。
一皮較一皮,孫子不如兒。
坐禪勝讀經,讀經勝有為。
尋文不識理,棄母養阿姨。
阿姨是色身,阿娘是法體。
色身是文字,法入無為理。
文字有生滅,無相宛然爾。
白鶴山邊秋復春,文君宅畔少風塵。
欲驅五馬尋真隱,誰是當年入竹人?
(見永樂《樂清志》卷二、同治丙寅年刊齊召南纂《溫州府志》卷四)
(按:《全唐詩》卷四七九收本詩有缺誤,今重錄之。)
未嫁謂如弄玉,嫁了卻似淡容。
小姑眠后飡飯,鵶舅鳴時起舂。
對鏡休梳墮馬,照井暫掠盤龍。
那以在家無事,濃粧閑趁游蜂。
寅朝飲稀粥,飯后兩束薪,
貨得二升米,支我有余身。
身無饑火逼,安余無相神。
神安佛土凈,內外絕埃塵。
無間說般若,豁達啟關津。
火燒家計盡,全成無事人。
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唐文粹》作“先”)師所處,亦窘寒暑。
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揭揭元[哲](誓),有師之尊。群圣嚴嚴,大法以存。
像圖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或](惑)忘。
后之君子,無廢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異域鄉音別,觀心法性同。
來時求半偈,去罷悟真空。
貝葉翻經疏,歸程大海東。
何當到本國,繼踵大師風。(同前)
此去君何恨,南行我更遙。
東西湖渺渺,離別雨瀟瀟。
綠山通春谷,青山過板橋。
潯陽如枉棹,千里有歸潮。(見席刻《劉隨州詩集》卷二)。
歇馬亭西酒一巵,半年閑事亦堪悲。
船橫鏡水人眠后,蓼暗松江雁下時。
山晚迥尋蕭寺宿,雪寒誰與戴家期。
夜來忽覺秋風急,應有鱸魚觸釣絲。(見宋高似孫《剡錄》卷六)
誰家郎君子,開眼造地獄。
枉法取人錢,養那一群賊。
饒伊家戶大,業成出不得。
除非輪回滿,換形償他力。
看君騎底驢,總是如此色。
無事被鞭杖,有理說不得。
佛許眾生愿,心堅石也穿。
今朝雖送別,會卻有明年。
(均見《增修詩話總龜》卷二三引江鄰幾《雜志》。今本《江鄰幾雜志》無此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