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 其三十一
本朝閩學自有派
文字醰醰多古情
新識晉江陳戶部
談經頗似李文貞
本朝閩學自有派
文字醰醰多古情
新識晉江陳戶部
談經頗似李文貞
我朝的閩學自然有獨特的流派,文章風格醇厚蘊含著許多古雅的情致。最近結識了晉江的陳戶部,他談論經學的風范很像李文貞公。
本朝:指清朝。
閩學:宋明理學中以福建(閩)為中心形成的學派,此處指清代福建地區的學術流派。
醰醰(tán tán):醇厚、溫和的樣子。
晉江:今福建省晉江市。
陳戶部:指當時在戶部任職的陳姓官員(具體姓名未詳)。
李文貞:即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清代著名理學家、政治家,福建安溪人,謚文貞,著有《周易通論》等。
此詩為龔自珍1839年(己亥年)辭官南歸途中所作《己亥雜詩》之一。時龔自珍關注清代學術流派發展,詩中反映了他對福建地區學術傳統的考察與對當時學者的交游評價。
詩中肯定閩學流派的獨特性,通過新識陳戶部并類比前代大家李文貞,既彰顯閩學傳承,也贊賞后學才識,體現龔自珍對學術生態的敏銳觀察。
輕衫自愛樓頭立,
團扇頻煩女手揮。
車馬沸天燈勝晝,
閑閑一蝶傍墻飛。
記燕山、策馬上金階,彩筆映芙蕖。見美而◇也,天顏有喜,握管躊躇。幾度宮門楊柳,春暖曉風梳。客館濃花靚,退直停車。
江上波搖畫纛,正南樓載酒,緩帶軒渠。想故園三徑,歸興菊松馀。好嬉游、武塘梅圃,又何勞、去食武昌魚。留雙眼、冷看臺省,袞袞新除。
起草明光日月懸,翩翩金馬又長安。
一天甘雨春同煦,載道清冰夏亦寒。
萬斛才華觀補袞,百年交誼慶彈冠。
鳳池此日夔龍集,麟閣勛名取次看。
苕溪前歲住。曾把銀華鑄。玉臺猶恐塵埃駐。須將珍重貯。須將珍重貯。伊家自信,傾城無侶。試照向、簾前去。個中人也將人覷。肯教他讓汝。肯教他讓汝。粉丸鉛雪冶。捻就和蘭麝。幾年西子湖頭買。開函香尚惹。開函香尚惹。慇勤贈與,料應稱謝。卻留向、湘簾下。道儂真色何曾借。不堪珠汗灑。不堪珠汗灑。朱唇何待染。刺繡憐香腕。不龜手藥任城換。簪來挑與看。簪來挑與看。剔開寸紙,腥紅膩軟。偏半晌、沉吟玩。問郎原碟多應滿。是誰分一半。是誰分一半。如皋人射雉。曾把湘篦寄。勻排密比多堅致。與誰除發膩。與誰除發膩。記他枕上,蘭膏微滓。便喚向、風前試。原來背后無人倚。腕伸憐玉臂。腕伸憐玉臂。才梳云髻亸。旋把新羹做。藥壚茶灶時時課。恐教纖手涴。恐教纖手涴。雄州皂莢,搗成百和。涴手處、挼挲過。夜深推枕鉤郎臥。馀香猶在么。馀香猶在么。香巾何細潔。云是馀東織。見他珠汗融融濕。換他紅耙襪。換他紅耙襪。繡床閒掛,有時輕摺。將素手、頻頻拭。拭時莫把雙銀脫。應防儂欲竊。應防儂欲竊。縫成紅素絹。妝就鴛鴦線。雙雙蟢子雙雙燕。一雙圖半面。一只圖半面。系他裙衩,氤氳堪羨。愿翠管、郎親捻。翻來覆去教郎見。這邊題欲遍。這邊題欲遍。泥金疊扇子。別樣成都紙。盤來雙鳳云如綺。藏時曾見未。藏時曾見未。偶然檢出,攜來花底。早捉向、纖纖指。輕搖莫便心兒喜。秋風明日起。秋風明日起。簟紋冰玉潤。獨有儂床襯。伊家臂上微微印。怕人容易認。怕人容易認。當初買向,田家古鎮。遣長物、應難吝。與伊鋪在紗帷近。銀燈將欲暈。銀燈將欲暈。
邇來有微疾,遂得身閑居。
隱幾發清思,且復親詩書。
夜闌不成寐,落月明前除。
漸覺萬慮捐,往往見太虛。
多恐疾良已,此念又復初。
是即徹底是,從來脫體先天地。
非即徹底非,萬別千差共一機。
是也是不著,非也非不及,此時佛祖從何立。
曉天霜重泄真機,一顆圓明色非色。
妙體全標處,分明只自知。
望里一孤樓,依稀認舊游。
云霞迷遠樹,風露接清秋。
入室人何在,臨溪水自流。
挑鐙宵不寐,蟲語助悲秋。
蒲團初起定,藤杖偶閑行。
鳥語如相命,魚浮忽自驚。
麥苗經雨綠,楓葉得霜赪。
野老淳風在,悠然不送迎。
馬前山色連天起,
竹外溪聲動地來。
試過溪橋訪山寺,
清風為我拂塵埃。
春入桃村爛熳紅,紛紛來覓武陵蹤。武陵不在千山外,只在先生一笑中。
白云深處錦成堆,游子逢春定一來。會得四時春不斷,桃村何日不花開。
處處桃花處處村,盎然天地一家春。不須更踏桃村路,只要桃村見主人。
野草閑花無姓名,
疏籬幽徑漸敷榮。
貧居閱盡人間事,
只有東風不世情。
金鰲突怒涌靈潮,首戴蓬壺矗紫霄。渤澥安流緣重鎮,巖巒環拱儼班朝。
紅亭憶自初春筑,碧宇新將太極標。八卦列成分脈絡,一元資始見根苗。
胚胎萬象機還伏,籠罩千門勢獨超。幽曠忽焉開異境,升平允矣慶崇朝。
乾坤蘊奧全呈露,溪嶺妖氛總息消。倏報渠魁爭面縛,為聞長吏作書招。
百尋鐵索長鯨貫,五色牙旗歸馬嬌。佩犢俗移清井牧,聽鶯興到集賓僚。
枝頭鳥語因歌亂,檻外花香逐袖飄。高閣夜深催進酒,小樓煙冷識吹簫。
園林此際推名勝,墟市當年悵寂寥。客喜如今符頌禱,我懷在昔起憂焦。
林陳搆亂共誅戮,黃廖連謀復結腰。最易潛蹤山雜沓,況多游手眾浮囂。
地靈有述能旋轉,邦本宜培怕動搖。苛政不曾除猛虎,好音何以感飛鸮。
天心可向人心卜,殺氣恒憑和氣銷。但使官民聯指臂,那愁盜賊煽風謠。
玄關孰探陰陽秘,彝訓原同日月昭。思患豫防懲怠緩,立成為本戒虛驍。
濂溪圖說須詳釋,海國琴聲未易調。留贈后來登眺者,我言竊愿比芻蕘。
前夜殘燈薄霧。燕燕鶯鶯無數。聯袂香停,弄簫人遠,幾陣廉纖雨。
幾倚烏皮吟短句。紅燭依人如故。看有限風光,無端春思,不分閑窗暮。
選樹斸山骨,托根宜土膏。荷鋤聊獨往,抱甕不辭勞。
引客吟官閣,教人恨楚騷。寒柯時一撫,白發且頻搔。
大地直如寄,天機祇自全。新知豐樂老,能識藐姑仙。
在世了無夢,與僧長有緣。何人從此去,參得大梅禪。
門心俱似水,到處即羅浮。側徑堪旋馬,新陰未蔽牛。
江城吹篳篥,山月照襟裯。莫怪參橫候,花前憶故丘。
綠英逢李白,佳句似陰鏗。葉底吟詩遍,花時太瘦生。
塵根當下盡,心目一齊清。自謂山凡異,拈來愧老兄。
落葉滿空林,花邊好獨吟。十年非過計,七日本無心。
虛室含朝白,閒階布夕陰。夜來三尺雪,誰復更相尋。
出林生內熱,移樹就新寒。夜坐當三五,朝眠過一竿。
雨肥爭影瘦,吟苦覺詩酸。即此忘饑得,應同井李看。
撫物吾當老,東風度度春。如何枯樹下,猶有守株人。
靈谷花無賴,孤山鶴作鄰。低枝君莫損,留掛接?巾。
未有還童術,言尋萼綠華。高天回白首,平地發黃芽。
豐骨獨殊眾,榮枯一任他。長镵三尺柄,憑爾作生涯。
枝葉刪須盡,天根返太清。枯禪與枯木,無地亦無生。
當下成空色,真宜作太羹。誰能知此意,默默繞花行。
本來同木石,天性足煙嵐。老大惟留骨,扶疏自向南。
世人胥病渴,吾道莫空談。何日提筐去,歸山掩破庵。
可堪詩境畫成圖,如此風光二月初。
杏亸梅顰春欲醉,風柔波暖鴨相呼。
閑烹螺碧香成韻,戲拓蚨青字不如。
問詢舊游何處是,詞箋疊韻代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