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全唐詩》七八四作織錦人“如今”句。“士”《白香山詩集·補遺》作“事”○汪立名輯《白香山詩集·補遺》)
空(〖1〗《盧氏雜話》云:盧氏子合下第,步出都門,投逆旅。有一人續至。吟詩云云。盧愕然,憶是白居易詩,問之,曰:)
(“某世織綾錦,以薄藝投本行,皆云如今花樣與前不同,且東歸去。”〖2〗此段出《太平廣記》卷二五七引《盧氏雜說》,汪氏所引為節文。)
空(〖1〗《盧氏雜話》云:盧氏子合下第,步出都門,投逆旅。有一人續至。吟詩云云。盧愕然,憶是白居易詩,問之,曰:)
(“某世織綾錦,以薄藝投本行,皆云如今花樣與前不同,且東歸去。”〖2〗此段出《太平廣記》卷二五七引《盧氏雜說》,汪氏所引為節文。)
由于正文內容不完整且表述特殊,難以準確給出完整譯文。大致意思推測為有人說自己世代織綾錦,憑借這門技藝去本行求職,卻被告知如今花樣和以前不同,讓其先回去。
〖1〗《盧氏雜話》:是相關的文獻記載,其中提到盧氏子科舉落第后在旅店遇到吟詩之人的事。
〖2〗《太平廣記》:一部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總集,此處引用其記載的相關內容。汪氏所引為節文,指汪立名引用的是簡略的文字。
從現有信息推測,可能創作于社會變革、審美和技藝標準發生變化的時期。當時傳統織錦行業面臨新的花樣需求,從業者面臨挑戰。
此詩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傳統技藝的影響,以織錦人求職遇阻的小事展現社會變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空枝相對愜清幽,
誰把繁花綴上頭。
為囑狂風索吹盡,
莫留殘蕊向人愁。
一笑乾坤道眼馀,
盡將琴鶴認鳶魚。
老夫霅水昆山坐,
莫道舟中妙不如。
如封似閉挽圈圈,
斂盡鋒芒鐵裹棉。
更有沾衣十八跌,
任憑沖撞不挨邊。
曉來密雪如篩,望中瑩徹還如洗。梅花過了,東風未放,滿城桃李。碎剪瓊英,高林低樹,巧裝勻綴。更江山秀發,田疇清潤,滿眼是、豐年意。
誰念危樓獨倚。共飄零、茫茫天外。毫端句澀,杯中酒減,歡情難寄。天為凄涼,暫時遮盡,黃茅白葦。但神州目斷,珠宮玉闕,緲三千里。
將軍玉劍虜塵清,馀力猶能水土平。
象馬邊隅通貢道,蛟龍窟宅奠夷庚。
史家底事遺經略,郡乘何曾紀姓名。
賴有琳瑯播金薤,可無蘋藻薦芳馨。
芳樹低檐淺,游絲繞戶牽。
閑情觀秘戲,消日坐枯禪。
范蠡藏身險,莊周入夢顛。
浮生如石火,何物可長年。
移桂棹,度蘋風。波綠夕陽紅。淪猗罨畫越溶溶。人在鏡奩中。
前日事。回環字。箋上愁痕得似。不如雙燕占春濃。常向畫堂東。
霖潦合支流,洲浦迷片段。
兩槳入菰蒲,鳧鷗欻驚散。
疏林直炊煙,落日斜酒幔。
王事得淹留,公私各相半。
薊北多浮云,云中下雙鶩。愿言問雙鶩,我征胡不復。
苜蓿青如何,蘼蕪幾度綠。昨暮尺書至,將軍出上谷。
生還未云期,歸計焉能卜。顧此盈尊酒,舉觴當誰屬。
有時夢君還,倉皇理膏沐。夢回明月光,依然照孤獨。
豈有紅顏能久駐,
空庭應自長離憂。
無端老衲花前去,
分取春風一半愁。
卅六紅鱗到戶庭,剖來如獲楚江萍。
尹邢別院妍媸渾,枚馬同時巧拙形。
金到成精常欲躍,珠能記事總無零。
愿君再飽毫端墨,灑遍長天一片青。
白首皇都客,茲游亦壯哉。
夏云凝岱岳,秋色在金臺。
萬里何窮路,三閭未易才。
嶺頭無可戀,應為荔枝回。
潮州十日即汀州,況是萍蹤舊所游。
佐郡喜逢家信近,催科慣識吏民憂。
士元展驥材初顯,鑿齒棲鸞志未休。
坐聽鄞江歌五褲,位名須列古諸侯。
此去安家后,終身隸陜西。
鶉衣博風雨,蔬食咽沙泥。
水汲新開井,洪防早筑堤。
同窗猶骨肉,苦難共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