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作六首 三
日夕見太行,沈吟未能去。
問君何以然,世網嬰我故。
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
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
幾回欲奮飛,踟躕復相顧。
孫登長嘯臺,松竹有遺處。
相去詎幾許,故人在中路。
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
忽乎吾將行,寧俟歲云暮。
日夕見太行,沈吟未能去。
問君何以然,世網嬰我故。
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
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
幾回欲奮飛,踟躕復相顧。
孫登長嘯臺,松竹有遺處。
相去詎幾許,故人在中路。
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
忽乎吾將行,寧俟歲云暮。
從早到晚都能望見太行山,我沉吟不決難以離去。若問為何如此,是世俗的羅網束縛了我。小妹一天天長大成人,兄弟卻還沒有娶妻。家中貧窮俸祿微薄,向來沒有積蓄。多次想要振翅高飛,卻猶豫著回頭張望。孫登長嘯的高臺,松竹間還留有他的遺跡。距離那里能有多遠?老朋友還在途中。對世俗的貪戀日益淡薄,禪定的心境日益堅定。我忽然想要出發,怎會等到歲末?
日夕:從早到晚。
沈吟:同“沉吟”,猶豫,低聲自語。
世網:世俗的束縛,如社會事務、家庭責任等。
嬰:纏繞,束縛。
非有素:向來沒有,素,平素,向來。
奮飛:振翅高飛,比喻擺脫束縛。
踟躕(chí chú):猶豫,徘徊。
孫登:魏晉時隱士,好長嘯,曾隱居蘇門山(屬太行山)。
遺處:遺跡,遺留的地方。
詎(jù):豈,怎。
愛染:對世俗的貪戀、執著。
禪寂:佛教用語,指禪定寂靜的心境。
寧俟(sì):怎會等待。歲云暮:歲末,年末。
此詩為王維《偶然作六首》第三首。王維早期仕途不暢,雖有隱逸傾向但受家庭責任牽絆。詩中反映其在世俗責任與隱逸理想間的矛盾,約作于開元年間,王維任右拾遺或濟州司倉參軍時期,此時他對官場漸感厭倦,卻因家庭負擔無法立刻隱退。
全詩圍繞“欲去未去”的矛盾展開,前半鋪陳世俗牽絆(家庭、生計),后半轉向隱逸向往,最終以“忽乎吾將行”收束,展現從猶豫到決斷的心理變化。詩中融合個人境遇與隱逸追求,體現王維早期思想中入世與出世的沖突,語言平實而情感真摯,是其“偶然”即興之作的典型。
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游賞莫相違。 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
臉上殘霞酒半消。晚妝勻罷卻無聊。金泥帳小教誰共,銀字笙寒懶更調。 人悄悄,漏迢迢。瑣窗虛度可憐宵。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
甲帳春風肯見分。夜陪清夢當爐熏。尋香若傍闌干曉,定見堆紅越鄂君。 雕玉佩,郁金裙。憑誰書葉寄朝云。蘭芽九畹雖清絕,也要芳心伴小醺。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東風料峭寒吹面。低下繡簾休卷。憔悴怕他春見。一任鶯花怨。 新愁不受詩排遣。塵滿玉毫金硯。若問此愁深淺。天闊浮云遠。
東風吹雨破花慳。客氈曉夢生寒。有人斜倚小屏山。蹙損眉彎。 合是一釵雙燕,卻成兩鏡孤鸞。暮云脩竹淚留殘。翠袖凝斑。
故人別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今古別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 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第一夜相思淚彈。
紫禁寒輕,瑤津冰泮,麗月光射千門。萬年枝上,甘露惹祥氛。北闕華燈預賞,嬉游盛、絲管紛紛。東風峭,雪殘梅瘦,煙鎖鳳城春。 風光何處好,彩山萬仞,寶炬凌云。盡歡陪舜樂,喜贊堯仁。天子千秋萬歲,征招宴、宰府師臣。君恩重,年年此夜,長祝本嘉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心上浮香,軒前度影,約久傳梅。奈月意風情,枝南枝北,云婚雨嫁,年去年來。幾望溪橋,屢肥芳信,歷盡冰霜春自回。朝來報,報梢頭兒女,并蒂花開。 佩環飛下妝臺。喜今度佳期不用催。羨行李三千,金屏翠幄,仙姿第一,玉骨瓊腮。雌蝶紛紛,雄蜂逐逐,爭道工為使與媒。翁知么,有西樓過雁,暗為徘徊。
人生有酒,得閑處、便合開懷隨意。況對壽、龜仙鶴舞,猶直壺天一醉。蠶麥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 依舊洛里吟窩,華臺書隱,心事無懷氏。偃鼠醯雞空擾擾,海月天風誰寄。珠璧禎祥,斗牛光景,預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歲。
停云回首意如何,楊子江頭一棹過。 老去多情憐水石,閑來開眼看風波。 門墻舊侶雕應盡,燈火通宵話轉多。 更約扁舟和月宿,荻花深處聽漁歌。
東街柳色拖煙雨,西巷桃華相映紅。 左雇右盼看不足,一時分付與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