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徑山二首 其一
昔日道師開法筵,老人化龍去山前。
至今勝跡冠西境,髙第相傳為敬田。
平生自得物外趣,爾來更薄區中緣。
終隨老師學善住,行種芝草休天年。
昔日道師開法筵,老人化龍去山前。
至今勝跡冠西境,髙第相傳為敬田。
平生自得物外趣,爾來更薄區中緣。
終隨老師學善住,行種芝草休天年。
過去道師開設法會,有老人化作龍離開山前。到現在這里的名勝古跡在西邊地區堪稱第一,高才弟子代代相傳,這里被當作敬奉修行之地。我平生能自己體會到超脫塵世的樂趣,近來更看輕世俗的緣分。最終要跟隨老師學習善住菩薩的修行之道,種植芝草頤養天年。
法筵:佛教說法的集會。
勝跡:名勝古跡。
高第:高才弟子。
敬田:佛教語,謂敬奉修行之處。
物外趣:超脫塵世的樂趣。
區中緣:世俗的緣分。
善住:善住菩薩,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修行意義。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徑山時,被這里的佛教文化氛圍和自然景觀所感染。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自身或許對塵世生活有所厭倦,從而產生了修行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修行生活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將歷史傳說與個人情感相結合,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佛教修行的一種追求。
秋光不待人,汗漫歸何處。客心不自聊,每欲為秋恕。高空無一物,容易秋來去。誰轉蓐收轅,以作冥玄御。
凄凄霜露華,微英供曉覷。諸天日遠遙,萬象方潔著。將求歲德成,獨抱深嚴慮。秋亦望其朋,人亦思其助。
四序本相生,金水朋交濟。誰張大塊帷,一任時光蛻。日居而月諸,六龍安可系。秋風盡九十,萬物收其贅。
蕭蕭物外峰,獨立云之際。寧淡有馀姿,寒光初一綴。至哉溟涬心,故使精華閉。繇來成物者,仍歸顓頊帝。
離離碧澗松,郁郁幽巖草。深玄依化跡,精氣微相保。輕霜動曉華,獨愛秋光好。嗟茲浮墜葉,幾向狂飆掃。
徒分枝干馀,不見根株老。造物者何心,春榮而冬稿。春亦不任恩,冬亦不任懊。歲寒然后知,當時何足道。
微雨。春暮。綠波嬌。夾港人家小橋。溪藤岸楊青蔓交。風搖。短枝通短篙。
葉暗煙深疑路斷。船一轉。別浦迢迢遠。
晚炊清。雞犬聲。新晴。歸云渡水明。
不種桃花種菊花,淵明衣缽不曾差。讀書教子得真趣,衒玉看人癡到家。禾役萬丘迎雨合,橘奴千樹帶煙斜。蒼髯折盡時相憶,逸處多應鬢未華。
舊雨篝燈在泮池,回思曾未幾多時。膝邊男女各成配,頭上鬢毛俱轉絲。久逐塵埃慚潦倒,先歸巖壑得便宜。他年大破黃粱夢,身外浮名底用之。
佳哉淡墨掃人牛,一笛橫風各自由。
平日深知焉用稼,如今但欲老西疇。
烏犍離立意逶遲,鞭策俱忘取次歸。
騃犢跳風仍卻顧,老融于此露天機。
太極虛其中,森然萬象具。道裕形器先,乾坤受陶鑄。日月轉神樞,往來成寒煦。坱然氣機流,群動非自由。
旋生而旋滅,靈蠢同一籌。哲人識至奧,潔慮篤冥修。手握天帝心,神與元始謀。元始妙無質,陰陽豈能讎。薪盡而火傳,斯理宜潛搜。
看花曾醉上林春,
夢里光陰記不真。
今日窮途頭似雪,
好花都屬少年人。
《長門賦》與《白頭吟》
怨悱凄涼變雅音
畢竟古人恩義重
挽回猶可借文心
新詩明勝錦,健筆快于錐。
工部深陶冶,昌黎雜怪奇。
殷勤能寄遠,風俗賴扶衰。
屢作挑燈讀,何勝對雨思。
虛籟風三面,清陰木十尋。
偶書亦退筆,自拊斷紋琴。
為愛隨時景,能安現在心。
方塘春草綠,休養一何深。
秀實笏,擊賊臣。
少連笏,擊奸臣。
奸臣擊縱不得死,不可謂非偉男子。
靜如入定冷如冰,
茅店荒雞劇可憎。
贏得秋風塵鋪面,
扁舟明日又西陵。
九秋芳信知何許。新聲一卷爭睹。雅韻珠流,清辭玉潤,六代宗風堪溯。深情似訴。正三徑凝霜,一枝含露。淡極無言,定應消受錦囊貯。
家風君自領取。想詞壇兢羨,吟就飛絮。聽雨聯床,消寒剪燭,酬唱蘭閨伴侶。天涯日暮。奈塞北風霜,江南煙樹。愿寫烏蘭,好將紅豆數。
又是一番分手處。碧嶂白云黃葉路。歡叢才別未成愁,那禁夜半秋蛩雨。
去便不來來便去。后約前期都沒據。絮飛花落一年年,陪得幾宵燈下語。
搖唇鼓舌,展事投機。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焦巴焦巴,有葉無丫。
長天秋水,孤鶩落霞。
拂衣無不可,學圃在江鄉。
僮理栽花徑,人尋載酒堂。
歌能飛白雪,笛自和滄浪。
蚤遂冥鴻志,非耽野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