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白露。灝,用同"皓"。
1.沾染;牽扯。
1.《周禮》官名。掌染絲帛等事。
2.泛指從事染布帛的工匠。
1.染筆潤紙。指作詩﹑寫字﹑繪畫等。
1.用染料使物著色。
2.顯微和超顯微制片技術步驟之一。為了便于在顯微鏡下觀察,利用各種染色劑化學性質的不同,使組織切片內部的不同結構分別著色。
細胞中最重要的遺傳結構。細胞核中由脫氧核糖核酸、蛋白質和少量核糖核酸組成,容易被堿性染料著色的絲狀或棒狀小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由兩條染色單體結合而成。各種生物的染色體有一定的大小、形狀和數目。
1.濡染崇尚。
1.參與,涉足。
1.猶銘心刻骨。謂感受深切。
1.謂思想受到迷惑擾亂。
1.染色的事務。
1.插手,參與。
1.古代掌管染事的官署。
1.形容變白。
1.將絲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1.《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后因以"染絲之變"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1.指著過色的生絹。
1.用牲畜血﹑桐油﹑樹脂﹑化學藥劑等浸染漁網。處理后的網衣具有一定的抗腐性能﹑顏色和硬度等,可延長使用期限,并能提高捕獲量。
1.見"染污"。
1.指印染的織物。
1.冉溪的別名。柳宗元改為愚溪。在湖南零陵縣西南。
1.習染。
2.熏染而成的風氣。
1.染五色。
1.謂潤色刪改。
2.指服緇衣﹑削發,出家為僧。
1.渲染描繪。
1.染須發,鑲假牙。以之掩飾衰老。
1.中國畫技法的名稱。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畫面。
1.沾染香氣。
1.僧人穿著黑色染的緇衣,因以"染衣"指出家為僧。
1.涂漆彩繪之車。
1.將羽毛染彩。古代用以飾旌旗及王后之車。
1.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以享諸大夫,其子子公欲食,不與,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去。事見《左傳·宣公四年》◇因以"染黿"喻指非分的奢望。
1.古代宮內掌染事的官署。
1.染過色的帛。
1.謂印刷。
《左傳·宣公四年》載鄭靈公請大家吃甲魚,卻故意不給宋子公吃。宋子公就用手指伸到鍋里蘸點湯嘗嘗味◇用染指”比喻分得不該得到的利益。
1.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垂涎,流口水。
1.鳳仙花的別名。因其花和葉可染紅指甲,故稱。
1.用手指蘸墨寫的字。
1.亦作"染著"。
2.佛教語。謂愛欲之心浸染處物,執著不離。
3.謂滯泥。
1.傳染;沾染。
1.珠光閃耀。
1.梵語。印度古代神話中國王名,即轉輪王。也寫作"禳佉"﹑"衛佉"。
1.亦作"儴徉"。
2.游蕩貌。
1.見"儴佯"。
1.助理。勷,通"襄"。
1.露濃貌。
2.波濤開合貌。
1.祭神避禍。
1.祭神除災。
1.祭神以消災祈福。
1.猶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