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印染的織物。
1.拙劣。
1.亦作"您"。
2.不分明;不清楚。
3.謂草率,馬虎。
4.混淆。
1.謂凝若云氣。
1.指積雪。
1.削治;治理。
1.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1.粗陋;愚魯。
1.見"樸樕"。
1.種蔬菜﹑花果的園畦。
1.猶甫田,大田。
2.種植果木瓜菜的園地。
3.喻指事物聚集的地方。
4.古澤藪名。故地在今河南中牟縣西。
1.見"圃田"。
1.方言。碼頭;交通便利的商業城市。
1.水濱的帆船。
1.江河的入海口。
1.小河入江之處。
1.與大水相通的渠道。
1.水邊的鷗鳥。
1.灘岸。
1.水邊。
1.水中小島。
1.謂江河水中之月。
又稱七星期戰爭”。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1866年6月戰爭爆發。戰爭持續僅七個星期,奧地利戰敗。奧不僅同意割地,并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聯。由此奧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事務之外。
1.見"普遍"。
單獨概念”的對稱。反映一類事物的概念。它指的是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對象,而不是指一類事物的集合體,后者稱為集合概念。有一些表達普遍概念的詞語,也可以用來表達集合概念。如中國人”,既可以指每一個中國人,也可以指中國人的集合體,必須注意區別,以免混淆概念。
簡稱普惠制”。經濟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給予減免關稅優惠待遇的制度。1968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二屆會議通過普惠制決議,1970年為第二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所采納。但在具體實施中,各給惠國根據自身利益都對受惠國規定了一些限制。
1.普遍傳布。
1.象聲詞。擊鼓聲。
1.指農歷七月十五日為超度先人而舉行的盂蘭盆會。
1.見"普度眾生"。
1.見"普度"。
1.同"普度眾生"。
1.普施的恩澤。指皇恩。
1.即普爾錢。
1.即普爾錢。
1.清代新疆﹑西藏地區通行的錢幣。乾隆時在阿克蘇設局制造,質以紅銅為之,正面書"乾隆通寶",背面標"阿克蘇",左滿文,右維吾爾文。重二錢,每錢五十文。嘉慶以后所鑄,仍多用乾隆字樣。
1.即普爾錢。
1.普及法律知識。
1870-1871年法國與普魯士之間的戰爭。1870年7月19日,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后,法軍連遭失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國防政府。不久普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1月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5月10日,雙方正式簽訂《法蘭克竿約》。戰爭以法國戰敗而告結束。
1.見"普泛"。
1.普遍覆蓋,包容。
2.謂普施恩惠。
3.指天。
1.廣為告示。
1.廣施化育。
1.指書籍在原有版本外出版發行的用紙較次﹑開本較小﹑裝訂從簡﹑定價較低,因而能大量銷售的版本。
1.普遍濟助。
1.同"普度眾生"。
1.清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機構。
1.普遍賜與;普遍施與。
2.普遍增加。
1.猶普及,遍及。
1.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湯菜。《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普薦溲酒。"鄭玄注"普薦﹐铏羹﹐不稱牲記其異者。"一說﹐為俎上之物。見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儀禮》。
1.普遍升遷(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