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奔;逃跑~他鄉ㄧ四散~ㄧ狼狽~。
1.十二時辰之一。指晩上七時至九時的時間。
1.形容衣服裁制合體。戌,也寫作"恤"﹑"恤"。
2.清瘦貌。
3.高聳特立貌。
4.謂志行高潔。
1.揚眉舉目。
2.觀察;縱觀。
1.微視。
1.張目。
1.張目直視。
1.張目仰視貌。
2.驕橫;強暴。
1.顰蹙;皺眉蹙目的樣子。
1.張目直視貌。
1.張目上視。
1.和悅貌。
1.喜悅貌。
1.喜悅貌。
1.謂怨恨惶恐。
1.象聲詞。形容微小飄忽的聲音。
1.見"砉騞"。
2.籌畫;規劃。
1.象聲詞。箭破空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常用以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等。
2.超脫流俗貌。
3.恍然大悟的樣子。
4.分明貌。
1.重疊而生﹐對生。
1.擁戴。
1.指封建官府中侵吞財物的胥吏。猶如蛀食衣物書籍的蠹蟲。
1.使疏遠者相親附。亦指親附﹑親附的人或泛指附庸。
1.傳說伍子胥為夫差所殺﹐尸投浙江﹐成為英魂◇用為典。
1.差役的頭目。
1.里胥。鄉里小吏。
1.官府中的小吏。
1.封建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1.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亦為刑罰名。
2.特指腐刑。
3.空無所有。
1.本為諸侯相見﹐約言不誓。
2.泛指相約。
1.山名。即今江蘇省吳縣莫厘山。
1.相繼沉沒。語本《詩.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載胥及溺。"鄭玄箋"胥,相也。"
1.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上的帶鉤。
1.差役仆從。
1.老吏。
1.古代樂官。
2.猶胥吏。
1.山名﹐相傳因伍子胥而得名。有三(1)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一說吳闔閭時已有胥山之名『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闔廬之時大霸﹐筑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2)浙江省杭州市城內吳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吳山﹐《圖經》云'春秋時為吳南界故名。或曰以子胥名﹐訛伍為吳也。'亦名胥山。"(3)浙江省嘉興市張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三.嘉興府》"胥山﹐本名張山。相傳吳使子胥伐越﹐經營于此﹐因改今名。"
1.古官名。掌管市場物價的小官吏。
1.猶胥吏。
1.唐代設置公廨本錢﹐以公款作本錢貿易或放債取息﹐充作官署公費和官吏俸祿或津貼。為官府經管公廨本錢向官府納課的民戶﹐稱為"胥士"。
1.謂與人相遠﹐流轉各地。
2.常有閑散﹑流浪等義。
1.封建官府中主管計算的吏員。
1.即姑蘇臺。
1.傳說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所殺﹐尸投浙江﹐成為濤神◇人因稱浙江潮為"胥濤"。亦泛指洶涌的波濤。
1.太古帝王赫胥氏和大庭氏的并稱。
1.本為民服徭役者◇泛指官府衙役。語本《周禮.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鄭玄注"此民給徭役者﹐若今衛士矣。胥,讀如如谞,謂其有才知,為什長。"
1.見"胥余"。
1.松散貌。
2.喜樂貌。
1.同來服役。
1.翻譯﹐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