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口燥唇干"。
1.威服和懷柔。謂威德并用。
2.畏服。
1.猶威福。謂持勢弄權。
2.猶威恩。聲威和恩澤。
1.令人生畏的災禍。
1.威名和功績。
1.謂威怒消釋,臉色轉和。
1.指刑法和教化。
1.威逼,脅迫。
1.法令,禁令。
1.有威嚴,令人敬重。
1.兇暴殘酷。
1.見"威棱"。
1.敬畏而有禮節。
1.令人畏懼的強大力量。
1.猶威嚴。
1.謂使人戰栗的威力。
劇本。德國席勒作于1804年。14世紀,奧地利統治下的瑞士人民結盟準備起義。農民射手退爾原無意參與起義,在遭到總督迫害后,只身射死了總督,于是各州人民相繼起義,推翻了奧地利的統治,退爾被推崇為民族英雄。
1.猶威嚴。
2.威勢。
3.功德﹑勛業。
1.謂以威勢臨駕其上。
①神靈天時墜兮威靈怒。②神靈的威力維神之威靈,大顯于此土。③顯耀的聲威威靈顯赫|威靈絕想像。
1.以威勢相欺凌。
1.溪澗的流水聲。
1.溪流中的石頭。
2.指端溪硯石。
1.菖蒲的別名。生于溪澗,故名。
1.指山間溪流水少石多流急的地方。
1.臨溪的堂舍。
2.堂名。
1.指剡溪紙。浙江剡溪所產的藤制紙最為有名。
1.臨溪水的亭子。
1.猶溪邊。
1.指溪水彎曲處。
1.猶貪心。謂其如溪壑之難填。
1.指居住溪邊寄情山水的朋友。
1.即溪毒。
1.溪流中的小洲。
1.五代十國時楚王馬希范所立◇晉天福五年,楚劉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領彭士愁寨,士愁大敗,遣其子帥諸酋長納溪﹑錦﹑獎三州印,請降于楚。楚王以銅五千斤鑄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學士李皋銘誓狀于其上。見《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五》﹑《資治通鑒.后晉天福五年》。
1.溪澗的獨木橋。
1.指居住于始興的五溪蠻人。
1.鸂鶒的別名。
1.白種人。
1.形容清秀白凈。
分布于新疆、遼寧、吉林等地的少數民族。約173萬人(1990年)。用錫伯語,有文字。部分人通維吾爾、漢、滿語文。信薩滿教、藏傳佛教。傳統節日有四一八節等。主要從事農業。
1.上面涂著一層薄錫的紙。迷信的人多用來疊成或糊成元寶形﹐焚化給鬼神。
2.錫紙。
1.賞賜。
1.一種刑具。
1.飛錫。謂僧人出行。
1.賜封﹐分封。
1.湯婆子。銅錫制的用以暖足的扁圓形壺。
1.賜予紫服。
1.賜福。
1.謂待天子有令而后進貢。有別于常貢?!稌碡暋珐s"厥包橘柚錫貢。"孔穎達疏﹕"此物……須之有時﹐故待錫命乃貢﹐言不常也。"蔡沈集傳引張氏曰﹕"必錫命乃貢者﹐供祭祀﹐燕賓客則詔之。"宋曾鞏《福州擬貢荔枝狀》﹕"臣竊以《禹貢》揚州'厥包橘柚錫貢'﹐則百果之實﹐列于土貢﹐所從來已久。"一說為常貢。
1.見"錫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