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商代國君盤庚。
1.《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毛傳"頳,赤也。魚勞則尾赤。"鄭玄箋"君子仕于亂世,其顏色瘦病,如魚勞則尾赤。"本謂魚疲頓,后比喻人的奔波勞頓。
1.魚鷹。
1.養魚的積水潭。
1.《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本謂魚游水中,悠然自得◇亦以喻縱情山水,逍遙游樂。
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的小型戰斗艇只。艇上裝有二至六具魚雷發射管。主要用于近岸海區對敵艦船實施魚雷攻擊〗速高,機動性強,攻擊威力較大,但活動半徑小。
1.即海豚。
1.同"魚麗"。
1.同"魚麗"。
1.見"魚麗陣"。
1.見"魚麗陣"。
1.亦作"魚麗陳"。
2.古代戰陣名。
1.因漁業得到的利益。
1.同"魚麗"。
1.一種用竹片或木片編成用以攔圍魚群的漁具。
1.攔截水流以捕魚的設施。以土石筑堤橫截水中,如橋,留水門,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門處,攔捕游魚。
1.捕魚打獵。
1.指魚背上的鰭。
1.像魚和鶚那樣瞪眼注視。比喻瞠目而視。
1.魚身上的鱗片。
2.鱗次,依次相接。
3.引申為依次﹐一個接一個地。
4.古代兵陣名。即魚麗陣。
5.比喻水面細碎的波紋。 6.借指魚鱗狀的云。 7.借指瓦片。 8.代稱魚。
1.見"魚鱗圖冊"。
1.即魚麗陣。
1.刀鞘以鯊魚皮為飾的寶刀。一般為帝王所用。語本《后漢書.輿服志下》"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半鮫魚鱗,金漆錯,雌黃室,五色羪隱室華。諸侯王黃金錯,環挾半鮫,黑室。"
1.為蓄水或植樹而在山坡上開出的一個一個的坑。因排列交錯如魚鱗,故名。
1.一種松樹。為常綠大喬木。樹冠圓錐形,外皮鱗甲狀,葉扁平條形,花單性﹐球果圓柱形或長圓形。木材輕軟細致,紋理直,可作建筑材料和制做器具,或做枕木﹑電桿等。又可作為觀賞樹。
1.呈現魚鱗狀云的天空。
1.見"魚鱗圖冊"。
1.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編造的土地登記簿冊。因所繪田畝挨次排列,狀如魚鱗,故名。宋時婺州等地即曾編造。明洪武年間命各州縣分區編造。至清光緒末年﹐仍有具冊之舉。亦作"魚鱗冊"﹑"魚鱗圖"﹑"魚鱗圖籍"﹑"魚鱗簿"。
1.見"魚鱗圖冊"。
1.如魚鱗般色彩斑斕之衣。
1.狀如魚鱗的云。
1.見"魚鱗雜沓"。
1.漁船。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于海洋。四肢槳狀,適于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于侏羅紀最繁盛。
1.像魚龍那樣變化多端。
1.古代百戲雜耍節目。
1.謂魚變化為龍。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變化。
比喻好的和壞的混在一起魚龍混雜,各色人等都有。
1.同"魚龍百戲"。
1.猶言魚龍曼延。古代百戲雜耍名。
1.喻世事變幻。
1.亦作"魚龍漫衍"。亦作"魚龍曼衍"。
2.古代百戲雜耍名。由藝人執持制作的珍異動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
3.喻虛假多變,玩弄權術。
1.見"魚龍曼延"。
1.見"魚龍百戲"。
1.指秋日。
1.見"魚龍百戲"。
1.魚龍變化之陣,喻科舉考試。
1.捕魚用的竹籠。
1.盛魚的竹簍。
1.一種液體調味品。以小雜魚為原料,用鹽或鹽水浸漬,經長時間自然發酵分解后,取其液汁煮沸濾清而成。
1.謂將魚誤寫成魯。泛指文字錯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