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魚麗"。
1.指寶刀。
1.龍的居處。
1.喻高士隱居。
1.繪或繡龍之帳幄。
1.見"龍武軍"。
1.唐代禁軍名。五代梁稱"龍武兵"。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行地區很廣,舊時不少地區有舞龍祈雨的風俗。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一般以竹、木、紙、布等扎成龍形,龍體節數不等,每一節由舞者持棍支起,另有一人持彩珠戲龍作舞。每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
1.指龍。
1.舊時相術家稱囟下骨隱起,下連鼻梁不斷。迷信者以為貴人之相。
1.茶名。
1.繡龍的鞋子。
1.見"龍蝦"。
1.見"龍仙芝"。
1.亦稱"龍仙"。
2.靈草名。五芝之一。
1.抹香鯨病胃的分泌物。類似結石,從鯨體內排出﹐漂浮海面或沖上海岸。為黃﹑灰乃至黑色的蠟狀物質,香氣持久,是極名貴的香料。
1.指帝王的內寢。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產鳴雞。《文選.謝莊》﹕"律谷罷暖﹐龍鄉輟曉。"李善注﹕"《陳留風俗傳》曰﹕允吾縣者﹐宋﹑陳﹑楚地﹐故梁國寧陵種龍鄉也﹐出鳴雞。"后因以指雞。
2.指邊塞之地。
1.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木材淡黃褐色﹐細致,有芳香,可提煉芳香劑。也稱垂柏。
2.硯名。
3.即龍涎香。
4.御香。
1.名墨名。
1.端硯名。產今廣東高要。
1.見"龍驤"。
1.亦作"龍襄"。昂舉騰躍貌。
2.駿馬。
3.指晉大將龍驤將軍王浚。
4.指畫家顧愷之。
5.《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梁有龍驤﹑神威﹑拱宸等軍,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人望而畏之。"后以泛指英勇的軍隊。 6.指大船。晉龍驤將軍王浚為伐吳曾造大船。
1.見"龍驤將軍"。
1.喻氣勢威武,眼光遠大。
1.喻氣概威武。
1.雄踞貌。
1.喻隨時屈伸﹑上下。
1.亦稱"龍驤赤"。
2.指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所乘赤色駿馬。
1.喻帝王興起。
1.見"龍翔鳳舞"。
1.喻瀑布飛瀉奔騰。
2.喻神采飛揚。
1.龍與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
2.指高僧。
3.指羅漢像。
4.象中體格壯健高大者。
5.指皇帝。
1.高僧說法供佛的集會。
1.即鮫綃。
2.比喻薄如鮫綃之物。
1.有龍形繪刻的洞簫。
1.圣意,皇帝的情緒。
1.喻指極珍貴稀有的名菜。
1.龍飛騰上天。
2.夭矯貌。
3.喻王者興起。
4.漢宮殿名。
1.喻王者興起。
1.寺名。原名"皇覺寺"。在安徽省鳳陽縣城東北。為明太袓朱元璋削發為僧處。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內有第一山亭等勝跡。
1.《易.干》"云從龍,風從虎。"后遂以"龍興云屬"喻王者興起則必遇賢臣良將。
1.星名。東方蒼龍七宿的統稱。七宿中的任何一宿,也可稱為龍星。
1.刀劍所帶的鐵腥味。
2.水腥味。
3.墨之氣味。墨稱龍賓,故稱。
1.《易.干》"飛龍在天……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又《革》"大人虎變。"孔穎達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后遂以"龍行虎變"喻帝王革故鼎新,創制建業。
1.喻威儀莊重,氣度不凡。常以形容帝王之相。
1.倔強難馴的性格。
2.指駿馬。
3.指變化屈伸貌。
1.見"龍修"。
1.《西京雜記》卷二"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筑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又有雁池。"后因以"龍岫"泛指精美的湖山建筑。
1.指京城。
1.亦作"龍?"。
2.草名。莖可織席。
3.喻長而細如龍須之物。
4.見"龍須席"。
5.指頭足綱類的魚,如章魚等。 6.帝皇之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