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本無私弊卻處于被猜疑的境地。
1.裝腔作勢,擺架子。
1.有把握;沉著。
1.捉拿審問。
1.謂制服。
1.方言。謂步行。
1.彎腰。
1.擺架子;要挾。
上攬云霄之意。比喻志向高遠或本領高強少年心事當拿云|個個都有拿云的手段。
1.形容古樹干高聳云霄﹑根盤曲石隙的雄姿。
1.比喻遠大的志氣,高強的本領。
1.比喻對人施展手段。
1.搏斗。
1.抓周。舊俗,父母在子女周歲時,陳列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任憑其抓取,用以預測其志向愛好。
1.決定處理問題的方法或對策。
1.拳術術語。謂站穩(wěn)身子。
1.逮捕追究。
1.謂十分有把握。
1.呆滯不動的樣子。
1.梔子的別名。
1.木制的刀。
1.秦漢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勝,附會王朝的命運,以木勝者為木德。
2.謂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謂其能化育萬物。語出《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穎達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蓋生民為德,四時各有盛時,春則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
1.木岸。
1.指木星。
2.即伏羲,又名太皥,為管理春天的東方之帝。因其以木德稱王,故名"木帝"。唐李商隱《隋宮守歲》詩"消息東郊木帝回,宮中行樂有新梅。"宋鄒浩《四柏賦》"及夫時運遄往,木帝無為,驟雨滂沱以滌蕩,狂飆奔騰而折摧。"。參閱《呂氏春秋.孟春紀》﹑《淮南子.天文訓》。一說,木帝即東方青帝,名"靈威仰"。見隋蕭吉《五行大義.論五帝》。
1.木材店,木行。
1.亦作"木鵰"。木制形狀像雕的飛行物。
2.用木頭雕刻而成的人或物。
1.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神情呆滯或舉動呆板。亦比喻木然不動的人。
1.見"木雕"。
1.古代木質的書板。
1.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盤,木制。亦用于祭祀。
2.常綠灌木,產于熱帶和亞熱帶。種子可食用及榨油,葉為飼料,根可入藥。
3.指此種植物的種子。
1.鎮(zhèn)名。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地近太湖口,渡太湖者皆取道于此。明嘉靖三十四年明軍民追擊倭寇,殲于此處。舊設木瀆司,管木瀆﹑橫塘﹑新郭三鎮(zhèn)。清設縣丞駐此。
1.即棺櫝。一種卞小棺。
1.古代用以寫字的木簡。
1.亦作"木衏"。
2.食木蟲。蝎﹑蝤蠐﹑蛣g等皆是。
1.謂借木遁形隱身之術。
1.以木為舌的大鈴,銅質。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
2.以喻宣揚教化的人。
1.木制的鵝。浮水工具。
2.木制的鵝。測水深淺的工具。
3.木制的鵝。攻城的戰(zhàn)具。
4.洲名。安徽桐城縣有木鵝洲。相傳五代周世宗與南唐割江為界,以木鵝浮江中,隨其所至,以定南北;鵝沿洲東下,故以木鵝為名。
又稱黑木耳”。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氣性腐生真菌。一般生長在闊葉樹的朽木或倒木上。子實體形似人耳或葉子,初為紅褐色,干燥后深褐至近黑色。可用闊葉樹段木或木屑人工培養(yǎng)。營養(yǎng)豐富,可供食用和藥用。
1.同"木筏"。
1.用木材結成的筏子。
1.方柱形的木料。
1.砍削下來的碎木片﹑木皮。
1.晉陸翙《鄴中記》"石季龍與皇后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shù)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后因以"木鳳銜書"稱美皇帝傳詔。
1.木雕的佛像。
1.古神話中拔樹的巨人。語出《楚辭·招魂》"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王逸注"言有丈夫,一身九頭,強梁多力,從朝至暮,拔木九千枚也。"
1.樹皮。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掌狀,秋季開白或淡紅色花,結蒴果,有毛。栽培供觀賞,插條即活。俗稱芙蓉或芙蓉花。又稱木蓮。或稱地芙蓉,以別于荷花之稱芙蓉。花葉可入藥。
1.舊時迷信謂樹木呈現(xiàn)祥瑞的征兆。
1.謂斫木用的斧頭。
1.謂鳥棲樹上,至樹干枯也不離去。喻行事堅定不移。
1.亦作"木桿"。
2.木棍,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