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青年。
1.指沸水。
1.騰躍翻動。
1.躍馬。
1.跳躍。
1.指披鐵甲的戰馬。
1.猶言手舞足蹈。
1.猶動心。
1.《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成玄英疏"夫洪爐大冶,閒鑄金鐵,隨器大小,悉皆為之。而爐中之金,忽然跳躑,殷勤致請,愿為良劍,匠者驚嗟,用為不善。"后以"躍冶"比喻自以為能,急于求用。
2.指樂于接受鍛煉而成良器。
1.踴躍。
1.指周武王渡河,魚躍入舟中事。
2.形容琴聲美妙。語出《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1.跳動貌。
2.因急切期待或心情歡樂而激動的樣子。
3.形象生動,活現眼前。
1.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試一試。
1.猶跳躍。
1.跳躍。
1.廣東省的別稱。
1.清朝統治階級對太平天國起義者的污蔑之辭。
1.指中國南部廣東一帶的海域,又作為廣東或廣州的代稱。
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1936年全線通車。現為京廣鐵路南段。
1.珠江的舊稱。
1.指五嶺以南地區。
1.清朝統治階級對太平天國起義者的污蔑之辭。
1.曲藝曲種。流行于廣東粵語地區。相傳為清嘉慶年間粵人馮詢﹑招子庸在南音基礎上發展而成。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分起式﹑正文﹑結式三部分。多為徒歌,也可加用琵琶﹑洞簫﹑揚琴伴奏。
曲藝曲種。流行于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形成于清道光年間,當時由盲女演唱。民初出現亮眼女伶”,音樂上也有所發展。唱腔和粵劇基本相同。曲目也都取自粵劇劇本。
1.猶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1.發語詞。用于句首以起下文。
1.謂天氣和順。《管子.五行》"然則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谷蕃實秀大。"尹知章注"粵,厚也;宛,順也。天為厚順,不逆時氣也。"一說"粵宛"當作"奧苑"。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曰"'粵'當作'奧'……'宛'本作'苑'。《白虎通》'苑囿,養萬物者也。'《老子》'道者萬物之奧。'此言以天為萬物之奧苑,故養長蕃實秀大。"
1.即越王臺。在廣州市北越秀山上,相傳為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所筑。
指廣東地區的刺繡。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特點是花紋圖案繁而不亂,色彩富麗濃艷,對比強烈,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喜用鳳凰、錦雞、牡丹、松鶴為題材。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1.漢語方言之一。分布于廣東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以廣州話為代表。語音特點是古見母字一律讀舌根音,唇齒音與舌根音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韻母沒有韻頭,輔音韻尾有鼻音和塞音兩套;聲調有九個。詞匯和語法也同普通話存在差異。
1.粵地的咒禱法術。祝,通"咒"。
1.同"越扶越醉"。
1.謂不遵長幼禮數,逾越尊長。
1.見"越裳"。
1.見"越裳"。
1.即越女。
1.指范蠡。
1.超出應有的等級。
1.產于南方的細磨刀石。
散曲篇名。元代馬致遠作。全文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不用一個動詞,即勾勒出秋日黃昏的典型景物,表達出游子的凄涼心境。是歷來被人傳誦的名篇。
1.猶過冬。多用于植物﹑魚類﹑昆蟲之屬。
1.跨越。
2.超過適當的限度。
副詞。更加聽了這番話,他越發生氣。
1.越出法律范圍;違反法律。
2.越發,更加。
1.脫離凡塵,超脫世俗。
1.越出本分;過分。
1.南朝齊張融《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謂同一飛鴻,越人以為野鴨,楚人以為燕子◇遂以"越鳧楚乙"比喻認識不清,判斷錯誤而各執一詞。乙,燕子。
1.酒醉的人,越是有人攙扶,越發使出醉態。比喻越是遷就隨順,越加縱情任性。
1.謂不受私喪的限制,在喪期參加祭天地社稷的典禮。紼,柩車之繩。
1.越規;過分。
1.指隋楊素。因其封越國公,故稱。唐杜甫有《陪諸公上白帝城頭宴越公堂之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