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1.土地堅硬瘠薄。
2.指多石而堅硬的路。
3.堅石。
1.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
1.見"磽陿"。
1.亦作"磽狹"。
2.瘠薄狹隘。亦指瘠薄狹隘的土地。
1.死的謔稱。
1.亦作"躤車"。
2.一種用于泥澤中乘馳的橇。
1.古代弩弓名。用腳踏弩機括而發射,故稱。
1.唐時內外用錢,每千文扣除若干,謂之蹺墊。即后世所謂扣串。
1.亦作"躥蹀"。
2.猶奔走。
1.亦作"躥工"。
2.戲曲﹑舞蹈演員踩著高蹺訓練步法的基本功。
1.亦作"蹺怪"。
2.奇怪,可疑。
1.克扣。
1.亦作"躥腳"。
2.瘸腿,跛足。
3.翹起腿腳。
4.指舊時女子的小足。
1.亦作"躥趹"。
2.舉足疾行。
1.亦作"躥脈"。
2.見"蹺脈"。
1.高低不平。
1.亦作"躥蹊"。亦作"蹺奇"。亦作"蹺欹"。
2.奇怪;可疑。
3.詭譎。
4.離奇。
1.見"蹺蹊"。
1.兒童游戲用具。在狹長而厚的木板中間裝上軸,然后架在支柱上,兩人對坐兩端,輪流用腳蹬地,使一端蹺起,另一端下落,如此反復,游戲以取樂。
1.宋代單球門蹴鞠比賽中隊員職責稱謂之一。專司挾住同伴踢來的球,并向球頭供球打門。也稱驍色﹑色挾。
1.亦作"躥然"。
2.形容不踏實。
1.猶挺身。
1.亦作"躥生生"。
2.翹豎尖聳貌。
1.亦作"躤蹄輦腳"。
2.見"蹺蹄躡腳"。
1.亦作"躤蹄躡腳"。亦作"躤蹄輦腳"。
2.謂腳步輕抬輕放。
1.猶言抬腳舉步。
1.見"蹺蹊"。
1.亦作"躤躍"。
2.猶跳躍。
1.亦作"躥足"。
2.跛足。
3.踮起腳跟。參見"蹺足抗首"。
4.舉足。
1.亦作"躥足而待"。
2.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躤足待也。"
1.亦作"躥足抗手"。
2.手舞足蹈貌。
1.亦作"躥足抗首"。
2.踮起腳跟,仰起頭。形容熱切期望的樣子。
1.收割。
1.斷裂。
1.見"敲搒"。
1.比喻樂聲清潤動聽。
1.同"敲冰索火"。
1.紙名。浙江剡溪所出。
1.敲詐剝削。
1.詈詞。挨打的坯子。
1.敲擊,擊打。
2.指拷打。
3.以言語相譏諷。
4.指批評。
5.舊指民間吹鼓手中專司打擊樂器的樂工。
1.惦記。
2.猶指點。
1.消滅;毀滅。
1.亦作"敲釘錘"。亦作"敲竹竿"。
1.方言。比喻把事說定,不能改變。
1.方言。把事情確定下來。
1.猶敲骨吸髓。
1.語本《景德傳燈錄.菩提達磨》"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比喻殘酷地剝削。
1.猶敲骨吸髓。
1.方言。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