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官府公堂上設置的鼓。擊以聚眾,或申報緊急公務。
2.打擊樂器。又名同鼓。以木為框,形略圓,鼓腹,兩面蒙牛皮,演奏時懸于木架,以木槌敲擊。常用于戲曲樂隊和民間樂曲演奏。
1.即夾棍。
1.沒有被胎﹐只有表里的被子。
1.夾被。
1.謂對壘。壁﹐壁壘。
1.方言。指用高粱稈為原料作墻壁﹐把室內區分成里外間。箔幛﹐籬笆。
1.布夾衣。
1.方言。月經帶。
1.夾雜。
1.夾在中間﹐把事岔開。
1.方言。攙雜﹐混雜。
1.糾纏。
1.猶夾寨。
2.兩邊筑有高墻的通道。
1.乘馬左右侍衛。
1.猶夾輔﹐匡助。
1.古指戶兩旁之窗。窓﹐同"窗"。
1.封建時代的酷刑。指將犯人上夾棍或拶子后再敲打刑具﹐以折磨犯人。
1.衣服里面的口袋。
2.見"夾袋中人物"。
1.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丞相許國呂文穆公》"公夾袋中有冊子﹐每四方替罷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客去隨即疏之﹐悉分門類。或有一人而數人稱之者﹐必賢也。朝廷求賢﹐取之囊中。故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職者﹐以此。"《宋史.施師點傳》"師點惓惓搜訪人才﹐手書置夾袋中﹐謂蜀去朝廷遠﹐人才難以自見﹐蜀士之賢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學﹐每有除授﹐必列陳之。"后成為收攬人才以備選用的典實。明張居正《答總憲張崌崍言用人》﹕"別楮所薦諸賢﹐皆一時之俊﹐處吾夾袋中寧止朝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四二﹕"夾袋搜羅海內空﹐人才畢竟恃宗工。"程善之《革命后感事》詩﹕"人材夾袋搜奇詭﹐幕府權衡啟別科。"后稱當權者的親信或預備選用的人為"夾袋中人物"﹐本此。
1.夾片。
①(~兒)左右都有墻壁等的狹窄道路。②(許多人或物)排列在道路的兩邊~歡迎ㄧ松柏~。
1.謂從左右兩路同時出兵。
1.輔佐。
〈方〉牛、羊、豬等動物的胰腺作為食物時叫夾肝。
1.古代六弓之一。弓干多曲﹐射力較弱﹐宜于射近。
1.見"夾轂隊"。
1.南朝諸王親兵。諸王出則夾車作衛隊﹐故名。
1.古地名。春秋齊地。
2.復姓。其先出女真加古部。見《金史.金國語解》﹑《元史.夾谷之奇傳》。
3.猶峽谷。
舊時的一種刑具,用兩根木棍做成,行刑時用力夾犯人的腿。
1.摻和。
2.混雜。
1.宋代學者鄭樵居夾漷山﹐人稱夾漷先生。
1.方言。脊梁骨。
1.兩邊之間。
夾取物件的工具,用鐵制成,形狀像剪刀,但沒有鋒刃,頭上較寬而平。
1.兩條線(直線或曲線)所夾的角。
1.即夾纈。
1.猶言輔助。
1.小路兩側。
1.形容雙目明亮如鏡。
一種長短只到腰部,下口束緊的短外套~衫ㄧ皮~。也作茄克。[英jacket]
1.猶挾纊。夾﹐通"綊"。
1.列在道路兩旁。
1.地名。在河南洛陽市東北。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生于此。
1.方言。猶折磨。指不公正的待遇。
2.指進行嚴格培養和訓煉。
1.古代廳堂廊廡中懸掛的帷幕。
1.見"夾腦"。
1.猶夾巷。
1.謂尾隨。
1.清代官吏向皇帝上疏或向上司稟事﹐遇有不便寫于一起的情節﹐或另有所陳﹐則用另帖書寫﹐夾在奏折或手本的第一幅內﹐叫"夾片"。
混雜不清,沒有條理(多指說話)她~地說了許多話,我也沒聽懂是什么意思。
1.指言語中暗藏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