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速禍"。
1.舊時寫信對人的敬稱。不直指其人﹐而婉稱其仆從。
1.行文用字﹐妥帖通順。
1.飾以文彩的屋椽。
1.文彩交錯。
1.亦作"文蛋"。
2.柚的一種。
1.雕鏤彩畫的瓦當。
1.文句顛倒。
1.文治之道。
1.指禮樂教化。與"武功"相對。
2.寫文章的道德。
1.宋代稱文武京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
1.宋代宮殿名。
1.駿馬的一種。毛色鮮明有文采﹐白額。的﹐通"駐"。
1.藝文興而武道隱。謂尚文之風大盛。語本《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1.文籍典冊。
1.公文﹑通電。
1.有花紋的竹席。
1.謂舉人赴京應試。
1.案卷;文書。
1.刻鏤花紋的鼎。
1.《詩.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朱熹集傳"文﹐禮;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后因稱訂婚為"文定"。
2.經過刪除選定的文集。
1.舊時文武官員站班﹐文官居東﹐西向﹐武官居西﹐東向。始于漢叔孫通所定朝儀。
1.文壇棟梁。
1.進行說理斗爭。
①公文、書信文牘堆積。②擔任公文擬稿工作的人。
1.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高高在上﹐只滿足于批發公文表格﹐企圖用公文表格來解決問題。
1.飛蛾。
1.執法嚴酷。
1.指憑借勢力把持文壇﹑文化界的人。
1.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
1.研究語言結構方式的科學。
1.彩旗。
1.稱那些寫作不顧社會效益和不求質量﹐只是為了發表賣錢的人。
指筆、墨、紙、硯四種書寫和繪畫工具。文房,即書房。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歙縣的徽墨、安徽涇縣的宣紙、廣東高要的端硯較為著名。
1.指筆﹑墨﹑紙﹑硯。
1.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為管城侯毛元銳﹐硯為即墨侯石虛中﹐紙為好畤侯楮知白﹐墨為松滋侯易玄光﹐故稱。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引文嵩《四侯傳》。
1.見"文房四寳"。
1.見"文房四寳"。
1.魚名。體形似鳊魚﹐銀灰色﹐背部特別隆起。
1.裝飾華美的游艇。
1.謂文章賤如糞土。
1.文章的風格。
2.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
3.學文的風氣。
4.文德教化之風。
1.一點兒也不動。
1.精神分裂癥的一種類型﹐只胡言亂語而無粗暴動作。
1.文章的鋒芒。謂文章犀利﹐如有鋒芒﹐故云。
2.指劍。謂其鋒芒內耀華彩﹐故云。
1.猶文書。
1.文章的府庫。指收藏圖書的地方。
文論。西晉陸機作。形式為賦體,廣泛論述了文學創作中的眾多問題,主要是論說創作上的利弊,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1.指思想陳腐﹐只會套用舊體寫作來討好世俗﹐借以謀生的文人。
1.文思才干。
1.以翠羽為飾之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