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肋骨。
1.用于諷誦佛經的平臺。
1.佛教稱藏經之堂和誦經﹑做佛事之堂。
1.謂贊襄元首,治理國家。
1.金有經童科,其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誦二大經﹑三小經,又誦《論語》﹑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五題,三場共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見《金史.選舉志一》。
見〖痛經〗。
1.亦作"經途"。亦作"經涂"。
2.南北向的道路。
3.所歷路程。
1.見"經涂"。
1.猶經筵。
1.猶經筵。古代君主研讀經史之處。置儒臣侍讀侍講。
①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經緯度。②稱織物上的直線和橫線經緯線編織勻密。③規范;準則禮乃天地之經緯也。④治理管理國家經緯其民。
1.治理國家。
測量角度用的儀器,由繞水平軸旋轉的望遠鏡、垂直刻度盤和水平刻度盤等構成。廣泛應用在天文、地形和工程測量上。
1.謂治理國家以文治為主,武功為輔。
1.猶經筵。
1.整治武備。
1.見"經文緯武"。
1.佛像。
經售。
1.紙名。
1.婦女月經。
1.舊稱二十八宿等恒星曰經星。與行星稱緯星相對。因恒星相對位置不變,故稱。
2.即歲星。
1.經術和品行。
2.行程中經過。
3.佛教語。謂旋繞往返或徑直來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動,為防坐禪而欲睡眠,或為養身療病,或表示敬意。
1.照料周濟。
1.針灸學名詞。指隸屬于經脈的穴位。
2.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把儒家經典當作研究對象的學問,內容包括哲學、史學、語言文字學等。
1.經籍義理的解說。
1.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1.過目。
①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他對嫁接果樹有豐富的~。②經歷①;體驗這樣的事,我從來沒~過。
①從個人狹隘經驗出發的思想作風。主要特點是只要感性經驗,不要理性認識;拘泥于局部經驗,把自己的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夸大為普通真理,在實踐活動中常表現為盲目、偏執、狹隘、保守。②即經驗論”。
1.指某一固定的行業。
2.儒家經書的學業。
1.見"經一事,長一智"。
1.謂經歷一次事情或失誤,可增長一分才智。
1.經書的義理。
2.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宋代以經書中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故稱。明清沿用而演變成八股文。
1.亦作"經蓺"。
2.儒家經書的統稱。古稱六經為"六藝"。
3.猶經學。
1.見"經藝"。
①籌劃并管理(企業等)~商業ㄧ~畜牧業 ㄧ苦心~。②泛指計劃和組織這個展覽會是煞費~的。
1.見"經營慘淡"。
①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中國全民所有制企業,在體制改革前,均由國家直接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故稱為國營企業;在體制改革后,則由企業自主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故稱國有企業。②經濟單位經營的具體形式。如長年經營或季節經營,固定經營或流動經營等。
1.經常用度。
2.耐用。
1.經涉遠途。
2.謂作長遠謀劃。
1.稱東漢任末。
1.佛寺中庋藏﹑講論佛經之處。
2.指基督教教會學院。
歐洲中世紀在學院中講授的以解釋基督教教義為內容的哲學,實際上是一種神學體系。由于采用煩瑣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煩瑣哲學。
1.指太陰歷月亮經歷一次朔望的標準時間;整月。
1.見"經體贊元"。
1.折疊式的狹長小簿本。舊時多用以記錄備忘事宜。
2.又特指記帳的小折子。
1.也叫梵夾裝。圖書裝訂方式之一。以卷子長幅改作折疊,成為書本形式,前后粘以書面,佛教經典多用此式。它是從卷軸裝演變而來的,因卷軸裝展開和卷起,都很費時,改用經折裝后,較為方便。凡經折裝的書本。都稱"折本"。
1.道教﹑佛教用于經籍﹑符咒的黃色紙張。
1.治國的制度。
2.經理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