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勢洶涌疾急。
1.一種語言的或一個人所用的詞和短語的總和。
1.語言上的忌諱。
1.語言簡練﹐意思完備。
1.謂文辭淺近﹐但不簡煉。
1.語言淺近﹐含意深遠。指﹐本旨。
1.語言的陷坑。
語言環境”的簡稱。狹義的指口頭語言中的前言后語,書面語言中的上下文;廣義的還包括表達思想時的社會環境,如時代和地域、社會思潮、風土人情等。在許多情況下,只有聯系語境,才能明白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概念,一個句子所表達的判斷。
1.文句﹔成句的話。
1.形容語言兇狠不肯饒人。
1.謂分類匯輯的語錄。如《朱子語類》。
1.用語的慣例。
1.掛在塔檐上的風鈴﹐風吹后能丁當作響﹐故稱。
1.指酒令。
1.文體名。某人或多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
2.宋儒講學﹐門徒記錄當時言辭﹐亦稱語錄。據《宋史.藝文志四》所載﹐有程頤﹑劉安世﹑謝良佐﹑張九成﹑尹惇﹑朱熹諸家語錄。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進語錄于朝﹐如宋倪思有《重明節館伴語録》。
1.用語錄形式寫成的作品。亦指模仿宋人《語錄》的文白夾雜的文字。
1.說話﹔談論。
1.語言的脈絡﹔文理。
1.謂言語精妙﹐無與倫比。
1.謂言語精妙無比。語本《漢書.賈捐之傳》﹕"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
1.亦作"語嘿"。謂說話或沉默。語本《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2.喻指出仕或隱居。
1.謂因憤激而出語艱澀﹐說話不流利。
1.說話不合人口味。
1.會說話的鳥。如鸚鵡﹑八哥之類。
2.指鳥鳴。
1.說話的口氣。
2.表示陳述﹑疑問﹑祈使﹑商榷﹑感嘆等各別的語法范疇。
1.又稱助字﹑助詞。一般用于句末﹐有時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頓。古代常用"也""矣"等表示陳述語氣﹐用"乎""邪(耶)"等表示疑問語氣﹐用"哉""夫"等表示感嘆語氣﹐用"矣""也"等表示祈使語氣。現代漢語常用"的"﹑"了"﹑"嗎(公)"﹑"呢"﹑"么"﹑"吧"﹑"啊"表示語氣。
1.(因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話說不出。
1.說話艱難﹐不流利。
1.說話的聲音。
1.語氣﹔語調。
1.猶數語﹐常言。
1.合語之說∠語﹐謂旅酬時互相談論義理。
1.信口亂說閑話。
1.說話的態度。
1.即白話。與文言相對。
1.用口語寫的詩。
1.以通行的口語寫成的文章。又稱白話文。始于唐佛教徒的變文﹑語錄﹐宋儒語錄及元明以來小說﹑戲曲也多用此種文體。
1.言語茍且敷衍。語本《左傳.文公十七年》﹕"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以臣觀之﹐將不能。齊君之語偷。"杜預注﹕"偷﹐猶茍且。"
1.傳說中的產神名。
1.句子的末尾。
2.詞的后綴。
1.偏重從文獻和書面語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廣義的語言學也包括語文學。
說話沒有條理激動得語無倫次。
1.言辭未加選擇和斟酌。
1.語音不準。
2.語言謬誤。
1.談笑嬉戲。
1.具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如漢藏語系﹑印歐語系。同一語系內﹐按各語言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可分為若干語族﹔同一語族可再按關系遠近分為若干語支。由于世界語言十分復雜﹐語系的劃分在語言學家中不盡一致﹐名稱也不盡相同。
1.談笑。
1.見"語笑喧嘩"。
1.大聲說笑。
1.謂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1.謂所談論的內容泄漏出去。語本《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