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埋進土中。
2.埋入墳墓,安葬。
1.語言學的一個學科,研究如何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及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亦省稱"修辭"。
1.置備名帖,作通報姓名之用。
1.猶言長短。
1.謂逐級上達,通于君主。修,循,依次。
1.見"修蛇"。
1.學習宣揚。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
1.天主教﹑東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機構。一譯"隱修院"。
2.天主教培訓神父的機構。一譯"神學院"。
1.修養德行。
2.行善積德。
1.吊唁。
1.修改訂正。
1.修改確定。
1.修定寺在安陽縣城西北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創建于北魏,后屢有興廢,今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上部為垂幛瓔珞,其余部分為菱形方格,內有青龍﹑白虎﹑真人﹑武士﹑金剛﹑力士﹑寶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馬﹑猛獅等各種圖案。制作精細,玲瓏剔透,形象生動逼真,是少見的藝術珍品。
1.長短。指物的長度。
2.長短。指人的壽命。
3.長短。長處與短處。
1.見"修多羅"。
1.梵語音譯,指佛教經典。也寫作"修妬路"﹑"素怛囕"﹑"蘇怛啰"﹑"修單蘭多"。
1.修長的眉毛。
1.謂整頓內務。
1.依照法令(行事)。
1.興復廢業。
1.修繕供奉。
1.指道教的修煉服氣。服氣,即吐納。
1.行善積德,以求來世及子孫之福。
1.舊時稱送給老師的禮物或酬金。修,通"修"。干肉。
1.忠于職守以輔佐其君。
1.修整使恢復原樣。
2.恢復。
1.制定賦稅之法。
1.修建(房屋)。
1.改正革新;改變。
1.遙遠而阻隔。
1.連綿不斷。
1.汲水用的長繩。
1.向神佛供獻物品。
1.東漢時,官員就職,要出買官錢,謂之"修宮錢"。
1.獻納貢品。
1.修建。
1.遵行古道。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民皆長腿,故名。
1.修面刮臉。
1.選任賢能。《左傳.襄公十六年》"平公即位,羊舌脄為傅……改服,修官,焌于曲沃。"一說"修官"為修理館估。見清俞樾《群經平議.左傳二》"改服修官"。修,一本作"修"。
1.長而寬闊。
2.長度和寬度。
1.寫信。
1.枝條長而節少。
1.長的毫毛。
2.指毛筆。
3.良犬名。
1.指國與國之間結成友好關系。
2.指人與人之間表示友好。
3.方言。行善積德。
1.謂施教化以和合之。
2.謀求和好。
1.高大。
1.美好。
1.修理更換。
2.修改調換。
1.修竹,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