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竹,長竹。
1.每天飲酒,不過問其他的事情。語出《漢書.爰盎傳》"南方卑濕,絲能日飮,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顏師古注"無何,言更無余事"。
1.見"日飮亡何"。
1.指太陽。
2.日光之影。
1.即日傭人。
1.短工。
1.指夏至。夏至這一天白晝最長,故云。
2.指夏天白晝長。
1.每天應用;日常應用。
2.日常費用。
3.日常飲食。
4.日常;平時。
1.日常應用的物品。如毛巾﹑肥皂﹑暖水瓶等。
1.舊歷書所載兇神名。元代《授時歷》即有此名目。相傳以癸巳至戊申十六日在房內東西南北中五方﹐己酉至壬辰四十四日出游。人宜避忌游神所在之方。見《協紀辨方書.義例.日游神》。
2.指奔走鉆營的人,含諷刺意。
1.見"日理萬機"。
1.指夕陽。
1.日落。
1.太陽所居之處。
2.指帝王的宮闕。
1.指太陽的光芒。
1.日出之處。古代以喻極東之地。
2.日照之處。猶天下。
1.古代掌記天象歷數之官。
2.古代神話中為太陽駕車的神,名羲和。御,通"馭"。
3.指太陽。
4.指帝王的車駕。
1.指好日子。元,善。
2.亦作"日圓"。日本的本位貨幣。
1.見"日元"。
1.太陽和月亮。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
3.時令;時光。
4.喻指帝后。語本《禮記.昏義》"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
5.猶天地。 6.指生活或生計。
1.形容時光流逝。
1.日﹑月﹑參﹑辰此出彼沒,因以比喻雙方隔絕或作對。
1.謂光陰白白地過去,無所成就。
1.指地球進入太陽與月球之間或月球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所發生的現象。"日月合璧"在朔發生日食﹐在望發生月食。
1.指日蝕和月蝕。
2.比喻彼此爭斗,做了冤家對頭。
1.日月天天運行天空,江河天天流過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廢。語本《后漢書.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1.日月懸在天空。比喻光明照耀四方。語本《易.離》"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孔穎達疏"麗,謂附著也"。高亨注"日月附麗于天,能照天下"。
1.日月流逝。謂光陰不待人。
1.古代帝王儀仗中繪有日月圖象的旗。
1.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1.太陽和月亮像穿梭似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1.舊時指生貴子的吉兆。《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吳夫人傳》"于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晉干寶《搜神記》"初﹐夫人孕而夢月入其懷﹐既而生策。及權在孕﹐又夢日入其懷﹐以告堅曰'昔妊策﹐夢月入我懷﹐今也又夢日入我懷﹐何也?'堅曰'日月者陰陽之精﹐極貴之象﹐吾子孫其興乎?'"
2.形容神容俊秀清朗。
在青湖東。西為內流區,東為外流區。為農業區和牧業區分界。日月山口歷來是中國內地去柴達木盆地和西藏的咽喉要道,青藏公路經此。
①臺灣中部高山湖泊。因有小島將全湖分為北、南兩半,其輪廓分別略似日、月得名。面積77平方千米。旅游、避暑勝地。②臺灣高山族神話故事。兩條惡龍吞食了太陽、月亮,世界一片黑暗。青年漁民大尖哥和妻子水社姐尋得金斧、金剪,斬除惡龍,放出太陽和月亮。兩人分立潭邊,日夜守衛,變成兩座人形大山,永遠保護光明。人們把此潭稱為日月潭。
1.舊時迷信以為肩胛上有紅痣為極貴之相,稱"日月相"。
1.日月前行。謂時光流逝。
1.《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極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迭璧,五星如連珠,故曰重光"。孫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以"日月重光"比喻經過動亂后,出現了穩定升平的新局面。
1.指帝王的車駕。軏,古代車轅與橫木相連接的關鍵。
1.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光的現象。圍著太陽成環形,帶有彩色,通常顏色不明顯。日暈常被看做天氣變化的預兆。通稱風圏。
1.同"日昃"。
1.亦作"日?"。
2.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左右。
1.太陽已偏西還不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1.太陽偏西天色晩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1.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1.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興盛。
1.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1.謂日見彰明。
2.指綴有太陽圖案的旗子。章,旗上的圖案。
氣象要素之一。表示一地接收太陽光照射的狀況。有可照時間和實照時間兩種,分別以可照時數和日照時數表示。
太陽在一地實際照射地面的時數。用日照計來測定。與白晝長度、云量和地形等條件有關。
1.古時以占候卜筮為業的人。
2.往日;從前。
3.近日。
4.謂某日。
1.喻指時間不斷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