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干父之蠱"。
2.泛指主事;辦事。
3.干練有才能。
4.唐代陸贄向朝廷建議設立的制科之名。
1.三種等級。
2.三層,三級。
見尺規作圖不能問題”(977頁)。
1.同"三等九格"。
1.猶三六九等。
1.見"三商"。
1.佛教語。指空諦﹑假諦﹑中諦。
1.輕﹑中﹑重三種刑法。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2.指古印度婆羅謎字體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后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借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系,以喻教義。一般指《涅盤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臺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1.天地會的別名。
1.猶三省。
1.漢字偏旁,形狀為"氵"。如"江﹑河﹑沐﹑浴"等字的左邊部分。
1.即唐大明宮之麟德殿。
2.指皇宮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宮。
3.宋時太皇太后在世,與皇太后﹑皇后并稱三殿;若無太皇太后,則天子與太后﹑皇后亦稱三殿。
1.漢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側為三調。
2.指調粟(征收糧食)﹑調帛(征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復再三,稱三疊。
2.三首。
3.猶三通,三遍。
4.猶三折。指廬山三疊泉。
1.即《陽關三疊》。琴曲。琴譜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主要歌詞,并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別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詩反復三次,故稱"三迭"◇泛指送別之曲。
1.舊時由三人抬的官轎。
1.古代祭禮,因等級而異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傳黃帝作三寶鼎。象天﹑地﹑人。見《漢書.郊祀志上》。
1.科舉時代殿試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世稱"三鼎甲"。
1.定產﹑定購﹑定銷的合稱。
1.三個冬季,即三年。
2.冬季三月,即冬季。
1.猶言三兩年。
1.道教經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稱"三洞"。言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見《云笈七簽》卷六引《道門大論》。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1.三個都城。春秋魯三桓執政,皆建城擬于國都,季孫之費﹑孟孫之成﹑叔孫之郼,稱三都。
2.三個都城。指戰國趙﹑衛﹑魏三國的都城。
3.三個都城。東漢稱雒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宛為南都,合稱三都。
4.三個都城。指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魏都鄴。
5.三個都城。指蜀之成都﹑廣都﹑新都。 6.三個都城。唐都長安,顯慶二年(657年)建洛陽為東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晉陽為北都,與長安合稱三都。 7.指晉左思所著《三都賦》。 8.三種山都。山都,動物名,狒狒類中最大的一種。舊時傳說以山都為居于大樹中的山妖。
1.指令人難食之物。三斗,極言其多。
1.指令人難食之物。三斗,極言其多。
2.比喻抑郁之氣。
1.指令人難食之物。三斗,極言其多。
1.指令人難食之物。三斗,極言其多。
1.佛教稱貪﹑嗔﹑癡為三毒。
1.見"三獨坐"。
1.漢御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朝會時坐皆專席,故號"三獨坐"。泛指高官顯宦。亦省作"三獨"。
1.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種戰術,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墻"。
1.三種尺寸。
1.指南朝梁陸驗﹑徐驎﹑朱異三人。
2.謂三種弊端。
1.指文士之筆鋒,武士之劍鋒,辯士之舌鋒。
2.猶三始。指正月初一。
1.猶言三節,三塊。
2.指三段論式。
1.《天發神讖碑》的俗名。因碑石裂為三段,故稱。
1.邏輯名詞。也叫三段論﹑三段論法。形式邏輯間接推理的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部分組成,故稱。
1.謂會同當事雙方及中間人或見證人。
1.說客。
1.指多福﹑多壽﹑多男子。祝頌之辭。語本《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
2.指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學者應當多讀﹑多立論﹑多著述。
4.佛教用語。指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凈觀。一說,指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
1.指楊貴妃之三妹,唐玄宗封為虢國夫人。據說她自矜嬌美,朝見君王時亦不施脂粉。見宋樂史《楊太真外傳》。
1.四川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峰,故稱三峨。
1.指暴﹑虐﹑頗(不正)三種惡劣的品性。
2.即三惡道。
1.佛教謂六道輪回中作惡業者受生的三個去處。即造上品十惡業者墮入的地獄道;造中品十惡業者墮入的餓鬼道;造下品十惡業者墮入的畜生道。
1.即三惡道。
1.傳說隋董慎被冥府追為右曹從事,召常州秀才張審通掌書記。慎令為判,申天府。有黃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當。慎怒,以方寸肉塞其耳。審通再判之,后有天符來云,甚允當。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兒擘為耳,安于額上,曰"塞君一耳,與君三耳,可乎?"后審通復活,覺額癢,涌出一耳,尤聰。時人笑曰"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為典,謂人聰明穎悟,異于往常。
2.謂兩耳之外別有一耳,主聽。為先秦名家詭辯論題之一。
1.約計之詞。常用于表示較少的數量。
1.三面防箭牌。乏,報靶人用來護身的器具。
1.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稱。
2.指三代之筮法。
1.輪流三次。
2.三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