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周代天子賜予元士至上公九種不同命爵的衣服◇泛指官員及其配偶按等級所穿的制服。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襲擊敵人打~ㄧ途中遭到~。
1.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襲擊敵人的一種作戰方式。
1.隱蔽的機械裝置。
2.潛在的因素。
1.孵卵的母雞。
2.謂孵雞卵。
1.隱疾。喻隱患。
1.在伏日舉行的祭祀。
1.《楚辭.九辯》"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凰高飛而不下。"王逸注"仁賢幽處而隱藏也。"后以"伏驥"比喻賢者隱居不仕。
1.謂埋伏武士或軍隊。
1.以劍自刎。
1.猶言殉節。指為維護某種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
1.即伏天。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1.下棋時失敗的一方表示服輸。
1.埋伏的軍隊。
1.暗藏的仇敵。
1.亦作"伏臈"。
2.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在夏季伏日,"臘"在農歷十二月。
3.指伏祭和臘祭之日,或泛指節日。
4.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
1.見"伏臘"。
1.自認年老精力衰退。
2.舊傳蝙蝠老后化為魁蛤,名伏老。
1.猶言陪禮。
1.見"伏櫪"。
1.尚未開發的物資﹑財源。
1.亦作"伏歷"。
2.馬伏在槽上。指受人馴養。
3.喻指養育。
4.指蓄養在廄中的馬匹。
5.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后用為壯志未酬,蟄居待時的典故。
1.指蟬。
1.唐戶部侍郎蕭炅曾將"伏臘"誤讀為"伏獵"◇因以"伏獵"為大臣不學無文之典實。
2.見"伏獵侍郎"。
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類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狀如塊球。中醫用以入藥。
2.彗星的一種。
1.見"伏靈"。
1.唐代書法家李邕偽托的刻工名字。
1.潛藏在地下的水流,地下河流。
2.指水在地下流動。
3.比喻暗中流布。
1.潛伏著的龍。比喻隱居待時的賢者。
2.指灶神。
3.陰陽家的禁忌日之一。
1.原謂隱居待時的賢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土元也。'"后因以指諸葛亮(字孔明)和龐統(字士元)。
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縣城西都江堰離堆北端。相傳戰國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龍,鎖于離堆下伏龍潭中◇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為伏龍觀?,F有殿宇三重,為清代重修。大殿內有李冰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建寧元年。
1.三國魏鄧艾的別號。
1.淪落。
1.埋伏。
1.指文章中前后照應的線索。
2.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其脈搏隱伏,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常見于邪閉﹑厥證及劇痛。
1.《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叢生的草木◇以"伏莽"指軍隊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潛藏的寇盜。
1.指老虎。
1.明萬歷四十二年敕封三國蜀大將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
1.隱藏;躲藏。
1.謂退而自省。
2.伏,敬詞;念,念及,想到。舊時致書于尊者多用之。
3.猶俯念,下念。謂在上者體察下情。
1.埋伏弓箭手。
2.隱蔽著的用機械發射的弓箭。
3.泛指暗箭。
1.指西漢經學家伏勝的女兒。曾奉父命傳《尚書》于晁錯。
1.古代迷信,謂人始死時魂魄離體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歸體,稱為"伏魄"。伏,通"復"。
2.指死而復蘇。
1.漢元帝欲廢太子,史丹候帝獨寢時,直入臥室,伏青蒲上泣諫。事見《漢書.史丹傳》◇因以"伏蒲"為犯顏直諫的典故。
1.向尊者懇求。伏,敬詞。
1.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2.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3.服氣;認輸。
1.認罪。
1.從地下流出的水。
1.拜伏于宮闕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1.盛夏的炎熱。
1.用刀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