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閃失﹐出岔子。
1.晉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后遂以"析義"謂分析說明文章意義。如清林云銘著有《古文析義》。
1.虹霓。
1.古代用來裝飾旌旗﹑旄節等的繐狀羽毛◇亦泛指旗幟。
1.謂分出本分善良的人。《荀子.王制》"析愿禁悍,而刑罰不過。"楊倞注"析,分異也。分異其愿愨之民,使與兇悍者異也。"一說析愿當作"暻@(傆)",謂制裁狡黠的人。參閱王先謙集解。
1.亦作"析枝"。
2.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稱鮮支﹑賜支﹑河曲羌。分布在今青海積石山至貴德縣河曲一帶。
1.見"析支"。
1.亦作"?中"。
2.謂判明是非。
1.謂分家。箸,筷子。
1.辨析字義。
2.修辭學上辭格的一種。即根據字的形﹑音﹑義,進行化形﹑諧音﹑衍義等的修辭手法。主要方式有離合﹑增損﹑借形﹑借音﹑切腳﹑雙反﹑代換﹑牽附等。如唐李白《永王東巡歌》"海動山傾古月摧",就是運用離合式將"胡"字析為"古""月"二字。參閱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積極修辭三.析字》。
1.墳墓。
1.猶窀穸。墳墓。
1.感動貌。
1.強笑。一說為喜笑。
1.神魂不寧而囈語。一說懈倦貌。
2.白癡。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郗司空家有傖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軍向劉尹稱之,劉問'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劉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后以"郗家奴"指一般平常的作者。
1.晉郗鑒在喪亂中哺育外甥周翼,使得其保全性命。事見《晉書.郗鑒傳》◇遂用"郗家庭樹"為稱頌舅家深情的典故。
1.永嘉喪亂中,晉郗鑒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鑒常攜之就食。鄉人謂各自饑困,恐不能兼有所存,"鑒于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事見《晉書.郗鑒傳》◇因以"郗鑒愛"喻稱舅對甥之深情厚愛。
1.象聲詞。曹禺《日出》第四幕"左面的屋子里面還在唏哩嘩啦地打著牌。"浩然《艷陽天》第九三章"后邊又跟上一大串車馬,唏哩嘩啦,闖到大麥垛跟前。"亦以形容破敗不堪的樣子。
1.嘆息。
1.嘻嘻哈哈。形容笑聲不斷。
1.嘆息。
①抽泣人們正在嘆息、唏噓。②嘆息每當想起,總不免唏噓幾聲。
1.象聲詞。
1.奚人所制之車。
2.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制作之車。
1.見"奚啻"。
1.亦作"奚翅"。
2.何止;豈但。
1.戲弄﹐挑逗。
1.猶言稀里糊涂。
1.烏頭的別名。
1.稱奚人﹐亦泛稱北方少數民族之人。
2.猶奚童﹐謂僮仆。
1.疑問詞。猶為何;如何。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初名鋼,字純章,改字鐵生,號鶴渚生、蒙泉外史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師承丁敬,風格清雋,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亦工隸書與行草,畫擅山水花木。著有《冬花庵燼余稿》。
1.官名。職司養馬。晉置﹐屬少府。
2.官署名。南朝﹑隋﹑唐皆置﹐屬內侍省。掌守宮人疾病﹑罪罰﹑喪葬等事。多以犯罪者從坐之家屬為之。
3.謂奚人內附為官者。
1.消除悶脹。
1.見"消弭"。
1.耗費。
1.潰散。
2.消磨。
1.猶渺茫。
1.消滅;消失。
1.謂導引按摩。可以愈病健身。
1.歸納。
2.消受,容納。
3.銷售。
4.消耗,耗去。
1.消逝;匿藏。
1.銷魂,凝神。謂因傷感而出神。
1.融解。
1.消除,平息。
1.消耗;消費。
1.謂死亡。
1.平息怒氣。
1.消磨;廢棄。
①設法度過閑散時間冬夜長,做針線消遣|飲酒賞月,消遣時光。②捉弄;戲耍看我消遣他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