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做學問不入正道,行為奸邪不正。
1.皮膚起皺﹐頭發變白。形容衰老。
1.猶雞皮疙瘩。
1.亦作"雞婆"。
2.老母雞。
1.亦作"雞棲"。
2.見"雞棲"。
1.亦作"雞棲車"。
2.見"雞棲車"。
1.亦作"雞旗"。
2.風信器之一種。它的風標做成一塊雞形的平面﹐隨風向轉動﹐又稱風信雞。
1.鸞旗。帝王儀仗之一。
2.色彩名。
1.亦作"雞犬不安"。
2.見"雞犬不寧"。
1.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1.亦作"雞犬不留"。
2.謂斬盡殺絕。
1.形容極為荒涼冷僻。
比喻一人做官,和他親近的人也都跟著得勢。參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頁)。
1.亦作"雞犬桑麻"。
2.雞鳴犬吠﹐桑茂麻盛。古代多用以形容農村生活安定。
傳說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連雞狗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都升了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道虛》)◇來用‘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著沾光。
1.亦作"雞犬無驚"。
2.見"雞犬不驚"。
1.謂人煙稠密。語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亦作"雞群"。
2.比喻平庸之輩。
1.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1.亦作"雞人"。
2.周官名。掌供辦雞牲。凡舉行大典﹐則報時以警夜。《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噁旦以嘂百官。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之時。凡祭祀﹐面禳釁﹐共其雞牲。"孫詒讓正義﹕"'雞人'者﹐葉鈔《釋文》作'雞人'。阮元云﹕'從佳者小篆﹐從鳥者籀文。'"后指宮廷中專管更漏之人。
1.亦作"雞日"。
2.農歷正月初一日。
1.見"雞鹿塞"。
1.桑的一種。
1.見"雞舌香"。
1.即丁香。古代尚書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1.亦作"雞舍"。
2.飼養雞群的房舍。
1.見"雞爭鵝斗"。
1.指中書省。
1.夜盲癥。
1.用雞為人治病的巫師。
1.亦作"雞塒"。
2.雞窩。
1.亦作"雞黍"。
2.指餉客的飯菜。語本《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3.借指深厚的情誼。
1.同"雞黍約"。
1.東漢范式在他鄉與其至友張劭約定﹐兩年后當赴劭家相會。劭歸告其母﹐請屆時設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劭謂式信士﹐必不乖違。至其日﹐式果至。二人對飲﹐盡歡而別。事見《后漢書.獨行傳.范式》◇以"雞黍約"為友誼深長﹑聚會守信之典。
1.指古代中書省。語本《三國志.魏志.劉放傳》"帝獨召爽與放"裴松之注引晉郭頒《世語》﹕"放(劉放)資(孫資)久典機任﹐獻(夏侯獻)﹑肇(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
2.指宰相府第中的樹。
1.神話傳說中的神馬。
2.笄纚。
1.草名。即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烹雞﹐故名。
1.亦作"雞素"。亦作"雞嗉"。
2.雞的嗉囊。借指盛物的小荷包。
1.亦作"雞嗉"。
2.見"雞素"。
1.雛雞。
1.臺名。在揚州。相傳隋煬帝常游于此。
1.《說郛》卷六十引晉周處《風土記》﹕"越俗性率樸﹐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雞﹐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卿當下。'"后遂以"雞壇"為交友拜盟之典。
1.謂玄妙之言。
1.亦作"雞頭"。
2.雞的頭。
3.見"雞頭肉"。
4.指雞頭摩寺。
1.亦作"雞頭米"。
2.即茨實。
1.亦作"雞頭肉"。
2.芡實的別名。
3.借指婦女的乳頭。
1.亦作"雞?"。雞和豬。古時農家所養禽畜。
2.指平民之家的微賤瑣事。語出《禮記.大學》﹕"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鄭玄注﹕"畜馬乘﹐謂以士初試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雞豚牛羊﹐民之所畜養以為利者也。"
1.古時祭祀土地神后鄉人聚餐的交誼活動。
1.比喻微小的收益。
用幾種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起來的酒,多在飲用時臨時調制。
1.雞和鴨。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
2.雞和鴨。古代以之為贈送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