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際。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華蓮爛於淥沼,青蕃蔚乎翠瀲。
2.出自《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詩沙禽翅羽亦已好,爭趁午暄浮翠瀲。
2.
漂浮。
1.出自《藝文類聚》注天波於析木,瀲東極乎扶桑。
2.出自《文選·郭璞〈江賦〉》或泛瀲于潮波,或混淪乎泥沙。
3.
見“瀲灩”。亦作“瀲灎”。
4.
水波蕩漾貌。
1.出自《文選·木華〈海賦〉》浟?瀲滟,浮天無岸。
2.出自《郭處士擊甌歌》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瀲灩幽修語。
3.出自《題應天寺上方兼呈謙上人》詩勢橫綠野蒼茫外,影落平湖瀲滟間。
4.出自《鳴鳳記·鄒林游學》湖光瀲滟接晴空,山色有無中。
5.出自《對新家醞翫自種花》詩玲瓏五六樹,瀲滟兩三盃。
5.
水滿貌。泛指盈溢。
1.出自《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其色瀲滟于顏間,其聲發而為文章。
2.出自《續長恨歌》金杯瀲滟曉妝寒,國色天香勝牡丹。
3.出自《題畫》詩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滟蕩湖光。
4.出自《鳴鳳記·陸姑救易》郁金瀲滟光生彩,請君寬飲開懷。
6.
光耀貌。
1.出自《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詩樹色參差綠,湖光瀲滟明。
2.出自《誤入桃源》楔子色籠茐,光瀲滟。
3.出自《明月篇》初照瀲灩黃金波,團圓白玉盤青天。
4.出自《明史·外國傳七·錫蘭山》海旁有浮沙,珠蚌聚其內,光彩瀲滟。
1.墉城。
1.城墻的根基。
1.垣墻與房舍。
1.墻壁。
1.見"慵饞"。
1.亦作"慵讒"。
2.懶而且饞;好吃懶做。
1.見"慵惰"。
1.亦作"慵墮"。
2.猶懶惰。
1.庸夫,平庸的人。
1.懶散困倦。
1.懶散困倦。
1.見"慵來妝"。
1.古時女子一種嬌媚的梳妝。
1.懶惰;懶散。
1.睡懶覺。
1.使喝金屑酒。古代君王賜令后妃﹑貴近自盡的一種辦法。見《三國志.魏志.高柔傳》﹑《晉書.后妃傳上.惠賈皇后》﹑又《趙王倫傳》◇亦泛指賜死。
1.酒會,宴會。
1.喝酒的器皿。
1.宴飲談笑,飲酒作樂。
1.祭祀后吃喝祭品。
1.亦作"飲蒸"。
2.古禮之一。農事完畢,君臣會宴于太學。
1.宴飲犒勞。
1.酒徒。
2.酒樓或飲料店的顧客。
1.歲末蠟祭后會飲。
1.以酒食慰勞。
1.猶飲泣。
1.酒量。
1.加工制造的供飲用的液體。如汽水﹑果子露﹑酒﹑茶等。
1.酒令。
1.指酒客之輩。
1.給馬喝水。
2.謂使戰爭臨于某地;通過戰爭擴大疆土至某地。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北,師次于鄆。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于河而歸。"
1.在長江邊給戰馬喝水。謂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1.喝美酒。
1.飲酒盟誓。
1.隱忍沉默。
1.喝樹汁。
1.指天河。傳說海邊居民曾乘槎至天河,"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見晉張華《博物志》卷三。
1.供制湯劑的中藥,多指經過炮制的。
1.以瓢盛水漿而飲。謂過貧苦生活。語本《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喝水的瓢。
1.謂過貧困生活。
1.調劑﹑配制的酒漿。
1.忍氣。
1.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1.淚流入口,哭不出聲。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開發泄。
1.飲酒的器皿。《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一升。"《戰國策.趙策一》"及晉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一說﹐溲器。
2.泛指盛飲料的器皿。
1.《晉書.良吏傳.吳隱之》載虜中,吳為廣州刺史,經石門,"有水名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吳"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抵任后,吳"清操逾厲"◇遂以"飲泉清節"指廉正清白的節操。
1.相傳廣州附近的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晉廣州刺史吳隱之至,為樹清廉之風,故意飲之,并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日后為政仍保持清廉。事見《晉書.良吏傳.吳隱之》◇遂以"飲泉詩"作為稱頌廉吏的典故。
1.指吸人血。
1.隱忍。
1.鋒刃沒入肌體;挨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