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瀲滟”?!磿耽傩稳菟鲃?。②形容水滿或滿而溢出。
1.
水際。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華蓮爛於淥沼,青蕃蔚乎翠瀲。
2.出自《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詩沙禽翅羽亦已好,爭趁午暄浮翠瀲。
2.
漂浮。
1.出自《文選·郭璞〈江賦〉》或泛瀲於潮波,或混淪乎泥沙。
2.出自《藝文類聚》注天波於析木,瀲東極乎扶桑。
3.
見“瀲灩”。水滿貌。泛指盈溢。
1.出自《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其色瀲滟於顏間,其聲發而為文章。
2.出自《續長恨歌》金杯瀲滟曉妝寒,國色天香勝牡丹。
3.出自《題畫》詩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滟蕩湖光。
4.出自《鳴鳳記·陸姑救易》郁金瀲滟光生彩,請君寬飲開懷。
4.
見“瀲灩”。光耀貌。
1.出自《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詩樹色參差綠,湖光瀲滟明。
2.出自《誤入桃源》色籠茐,光瀲滟。
3.出自《明月篇》初照瀲灩黃金波,團圓白玉盤青天。
1.戲笑嘲謔的言辭。
2.講究對偶的駢體文字。
來回地走他一個人在小路上徘徊了很久。
1.玫瑰花的別稱。
1.菊花的一種。淡白,瓣黃,心色帶微綠。初開時,先于一邊吐瓣三﹑四片,開至旬日,方及周遍,花頭乃團圓,故名。參閱《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
1.裝有機關可以轉動的車。
1.回旋往返。
1.盤旋飛翔。
1.猶排妔。
1.依等第班次等排列。
2.排隊,排成隊列。
亦稱排字”。將原稿的文字、線條、表格等排組成印刷版面的工藝過程。原為手工操作,后逐步發展用機械鑄排、照相排版、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全自動照相排版系統等。
1.準備;安排。
1.安排;準備。
1.由幾枝毛筆連成一排而成,用于繪畫﹑裱糊﹑粉刷或油漆等。
1.猶言力排眾議。
1.唐宋樂舞名詞。中序的第一遍。又稱疊遍﹑歌頭。唐宋大曲每套有十馀遍至數十遍,分別歸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1.見"排擯"。
1.排斥擯棄。
1.調撥,調遣。
1.安排布置。
1.即排草。
1.軍事防御設施。以帶丫杈的樹枝排列插在地上阻遏敵人。
1.室內的一種起分隔作用的較窄的板壁。
1.部隊或民兵中率領一排戰士的軍官。
1.見"憔悴"。
1.見"憔悴"。
1.憂患煎迫。
1.謂竭盡心力。
1.憔悴瘦損。
1.植物名。一名"蘩露"﹑"落葵"??勺鞑耸?,也可藥用。
1.蕎麥。
1.亦作"樵采"。
2.打柴。
3.打柴的人。
1.猶樵歌。
1.運柴的車子。
1.打柴割草的人。
1.打柴做飯。
2.指燒火做飯的人。
1.山村水鄉。泛指鄉村。
1.柴擔子。
1.打柴人吹的笛聲。
1.《后漢書.蛛傳》"蛛字巨君,會稽山陰人"李賢注引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射的山南有白鶴山,此鶴為仙人取箭『太尉蛛嘗采薪,得一遺箭,頃有人覓,弘還之,問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曰'?;既粜跋d薪為難,愿旦南風,暮北風。'后果然。"后因以"樵風"指順風﹑好風。
1.打柴的人。
1.柴斧。
1.樵夫。
1.打柴的婦女。
1.樵夫唱的歌。
1.即譙樓之鼓,用以報更。樵﹑通"譙"。
1.猶林海。
1.樵夫。
1.以打柴為業的人家。
1.打柴汲水。
1.打柴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