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暗中偷看。
1.出自《禮記·少儀》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3.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心說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4.出自《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北狄懼威,關塞謐靜。偵諜不敢東窺,駝馬不敢南牧。
5.出自《一個愛說夢話的人》我窺了他一眼,他是出神地望著上游鉆探船的燈光。
2.
泛指觀看。
1.出自《論衡·別通》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臺,窺四鄰之廷,人之所愿也。
2.出自《感二鳥賦》過潼關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
3.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四八》它(郵亭)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窺,毫不費事。
3.
看透;覺察。
1.出自《漢書·季布傳》夫陛下以一人譽召臣,一人毀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者聞之,有以窺陛下。
2.出自《順宗實錄四》人莫能窺其意,有懷刺譏之者。
3.出自《古書疑義舉例·高下相形例》后此記載之家,但有簿領而無文章,莫窺斯秘。
4.
伺機圖謀;覬覦。
1.出自《過秦論上》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2.出自《關中》詩蠢爾戎狄,狡焉思肆。虞我國眚,窺我利器。
3.出自《上皇帝書》冶戶皆大家,藏鏹巨萬,常為盜賊所窺。
4.出自《圣武記》時貝子頗羅鼐懲前敗,訓練萬騎,又練步兵萬有五千,于通準夷各路嚴設卡倫,噶爾丹自是不敢窺藏。
5.
企求。
1.出自《唐故相權公墓碑》人所憚為,公勇為之;其所競馳,公絕不窺。
2.出自《封氏聞見記·銓曹》貞觀中,天下豐饒,士子皆樂鄉土,不窺仕進。
6.
回顧;懷念。
1.出自《臨江仙》詞別來虛遣思悠飏。慵窺往事,金鎖小蘭房。
1.牢騷怨恨。
1.猶嘈雜。
1.詩章。
1.指《楚辭》的意旨。
1.指文士。
2.指《楚辭》和諸子。
1.指詩騷的風格傳統。
1.繅絲所用的器具。
1.玉的襯墊物。
把蠶繭用開水浸泡,抽出繭絲繅絲女工。
1.蟲名。絡緯之別名。
1.五采草席。
1.抽絲般地傳布推衍。
1.指男性生殖器。
1.腥臭骯臟的氣味。亦比喻丑惡的行為或低賤的地位。
1.方言。形容羞愧的樣子。
1.戲弄;亂開玩笑。
1.指腥膻之氣。
1.丑聞。
1.亦作"臊陁"。
2.梵語鸚鵡的音譯。
1.見"臊陀"。
1.臭惡的氣味。
2.借指塵世的丑惡。
1.詈詞。猶言臭貨。
1.象聲詞。形容風聲。
2.風凜冽貌。
3.衰老貌。
1.掃帚。
1.即掃帚。
1.除去白發。謂使白發轉黑。唐杜甫《丈人山》詩有"掃除白發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句。
1.指京劇班社中扮演三四路角色的演員。因在劇中往往靠邊站而得名。
1.掃去灰塵。泛指清掃。
2.喻清除敵軍。
1.亦作"掃愁帚"。
2.酒的別稱。
1.打掃,清除塵穢。
2.表示虔誠迎賓。
3.廓清,蕩滌。
4.祭掃。
5.指妾。語本《禮記.曲禮下》"納女于天子曰備百姓,于國君曰備酒漿,于大夫曰備埽灑。"
1.方言。瞧;掃視。
1.亦作"掃蕩"。
2.掃除滌蕩;蕩平。
1.經過的道路。
1.掃除滌蕩。
1.打掃地面。
2.比喻除盡;丟光。
3.比喻全部,盡數。
1.從頭到尾,自始至終。
2.沒收其全部財產并趕出家門。
1.清潔工。
1.謂徹底干凈,毫無存留。用于貶義。
1.見"掃地無余"。
1.同"掃地俱盡"。
1.見"掃地俱盡"。
1.明代政府的一種財政措施。籍錄某些祠廟香錢,掃數入官。
1.平定。
1.掃盡,除盡。
1.稱人詩文警絕。
1.打掃拂拭。
1.宋時皇太子即位,市民爭入舊邸,拾取剩遺之物,謂之"掃閣"。
1.清掃刮除。
1.掃除凈盡。
1.掃除車輪痕跡。比喻隔絕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