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提出問題讓對方回答,以檢驗對方某方面的能力。
2.
動詞
考試。
3.
動詞
調查;檢查。
4.
動詞
推求,研究。
5.
名詞
原指父親;后來指去世的父親。
6.
名詞
(Kǎo)姓。
7.
形容詞
〈書〉老;長壽(活的歲數很大)。
1.
“攷”的今字。
2.
對死去的父親的稱呼。按,古代,父生亦稱考。一說,自父以上皆稱考。見清朱彬《經傳考證·毛詩下》。
1.出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
3.出自《瀧岡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4.出自《易·蠱》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5.出自《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
3.
成就;成全。
1.出自《書·大誥》天榧忱辭,其考我民。
2.出自《禮記·禮運》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
4.
完成;制成。
1.出自《逸周書·職方》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
2.出自《列女傳·魯季敬姜》諸侯朝修天子之業令,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
3.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5.
古代宮廟落成時始祭廟主的一種儀式。后泛指建筑物完工。
1.出自《春秋·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2.出自《魏景傳》構中天之臺者,土木未考,則能無經乎?
3.出自《寄題朱表成職方真州新園》詩松隴方在望,茅屋聞已考。
6.
迎致。
1.出自《國語·周語下》﹝六律﹞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
7.
登升。參見“考降”。
1.出自《儀禮·士喪禮》哀子某,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
8.
終極。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黃昏而長悲。
9.
省察;察考。
1.出自《易·復》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2.出自《魏都賦》考歷數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蒞。
3.出自《省試學生代齋郎議》考之於古則非訓,稽之於今則非利;尋其名而求其實,則失其宜。
4.出自《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10.
研求。
1.出自《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后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
2.出自《四圖詩序》先生早歲神穎超悟,天資卓絕,然於道無所不學,於文無所不考。
11.
配合。
1.出自《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
2.出自《草木子·原道》古人定律呂以考中聲,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遺器,庶得其聲之近。
12.
敲;擊。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2.出自《莊子·天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3.出自《白鳩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4.出自《陳將軍二鶴記》是日也,考鐘伐鼓,陳清商之樂,大?其客於堂上,享其士於堂下。
13.
彈劾;糾舉。
1.出自《后漢書·郎??傳》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務。
2.出自《后漢書·史弼傳》詔書疾惡黨人,旨意懇切;青州六郡,其五有黨,近國甘陵,亦考南北部。
14.
按問;刑訊。
1.出自《后漢書·馬嚴傳》今益州刺史朱酺、揚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輒有物故。
2.出自《晉書·忠義傳·周該》該乃與湘州從事周崎間出反命,俱為乂所執,考之至死,竟不言其故。
3.出自《法苑珠林》徽以兄子,系於郡獄,鐵木竟體,鉗梏甚嚴,須考畢情黨,將悉誅滅。
15.
舊時考核官吏的成績曰“考”;其考語亦曰“考”。按,古代考績決定黜陟,以任滿一年者為一考。
1.出自《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2.出自《論變鹽法事宜狀》又宰相者,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
3.出自《唐語林·雅量》盧尚書承慶,總章初,考內外官。有督運遭風失米,盧考之曰:監運損糧,考中下。
4.出自《猗覺寮雜記》唐考功法,雖執政大臣,皆有考詞,亦有賜考者,亦有自書其考者。
5.出自《宋史·職官志三》凡內外官,計在官之日,滿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
16.
主考;考試。
1.出自《唐國史補》裴相垍嘗應宏詞崔樞考,不中第。
2.出自《儒林外史》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
3.出自《兒女英雄傳》你算,我自二十歲上中舉,如今將近五十歲,考也考了三十年了,頭發都考白了。
17.
史體的一種。
1.出自《履齋示兒編·文說一·史體因革》《史記》始制八書,《前漢》改為十志,《東觀漢書》曰記,華嶠《后漢》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五代史》曰考,其實一也。
18.
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颣。
19.
通“巧”。按,王氏《經義述聞》亦以為“考當讀為巧。反,猶變也。言上帝不尚機巧,惟當守時變也。”
1.出自《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2.出自《國語·越語下》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強索者不祥。
20.
通“簋”。古代祭祀祖先的彝器。見《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
1.出自《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
21.
老;壽。
1.出自《詩·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2.出自《漢書·元帝紀》黎庶康寧,考終厥命。
3.出自《董府君墓志銘》太師之平汴州,年考益高。
1.柏樹四季常青,故稱"貞柏"。喻堅貞的節操。
1.忠貞坦白的襟懷。
1.碑石的美稱。
1.堅貞高潔的風范﹑節操。
2.指碑石。
1.端直的風范。
1.堅貞不屈的操守。
1.占卜,卜問。
1.謂品性高潔而不與世俗隔絕。
①忠貞不二的節操貞操與日月俱懸,孤芳隨山壑共遠。②封建禮教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操守嗟哉貞操,吳門表母。
1.忠貞不貳之臣。
1.良辰。
1.貞德的稱譽。
1.真誠。
1.指《華嚴經》和依《華嚴經》立宗的華嚴宗。《華嚴經》于唐貞元年間翻譯,又稱《貞元經》,簡稱為"貞乘"。唐開元二十六年日本和尚道璇攜華嚴章疏返國,為該宗傳入日本之始。
1.細腰蜂一類的昆蟲。
2.借指束腰的女子。
1.守正純潔。
2.指忠貞不二的人。
1.樸實淳厚。
1.純正厚道。
1.亦作"貞辭"。
2.指醇正有價值的文章。
1.指舊時為表彰貞節婦女而建的祠堂。
1.見"貞詞"。
1.亦作"貞脆"。
2.堅貞與脆弱。
1.亦作"貞顇"。
2.純潔粹美。
1.見"貞粹"。
1.高潔淡泊。
1.正道。
1.堅貞的德操。
1.堅定不移。
1.潔身自好。
1.謂符合正道的法度。
2.謂端正自己的行為。
1.端方正直。
1.亦作"貞遁"。
2.《易.遯》"遁,亨,小利貞。"后以"貞遁"指潔身退隱。
1.猶典范。
1.正直不阿。
2.堅貞端莊。
1.表貞節的牌坊。
1.指歲寒不凋的花木。
2.清香。
3.喻守志不移﹑節操高尚的人。
4.貞潔美善。
1.指有貞德的后妃。
1.貞潔的風范。
1.猶言高風亮節。
1.志節堅定﹑操守方正的人。
2.指妻死不再娶的男子。
1.《易.中孚》"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孔穎達疏"天德剛正而氣序不差,是正而信也。"后以"貞孚"指誠信。
1.禎祥的符瑞。指受命之符。
1.舊指從一而終的婦女。
1.亦作"貞?"。
2.端嚴方正。
1.亦作"貞干"。
2.《易.干》"貞者,事之干也。"孔穎達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干濟。"因以"貞干"喻支柱,骨干。亦指能負重任﹑成大事的賢才。
3.忠貞干練;賢能。
4.指經冬不凋﹑質地堅致的竹﹑木。
5.借指強壯的體魄。
1.貞純剛正。
1.高潔。
1.指竹根。竹有堅貞之節,故稱。
1.汲井水的器具。由兩根平行橫木和井繩組成。
1.忠貞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