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吃別人剩下的食物。
1.出自《儀禮·士昏禮》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婦余。
2.出自《政治與人民》商業(yè)亦然,大利悉朘於外商,我則幸而僅得馂其余。
2.
泛指進(jìn)餐。
1.出自《湘煙小錄》佐馂調(diào)藥,以事小君。
3.
吃后剩下的食物。
1.出自《雨燕》詩綠礎(chǔ)蚍蜉群,拾馂蜻蜓翼。
2.出自《義虎記》停午,復(fù)銜一麂來,飼其子,仍投馂與樵。
4.
指祭品。參見“餕餘”。
1.出自《武林舊事·祭掃》婦人淚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肴罍。村店山家,分馂游息。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諸靜侶及三番僧皆助祭,余則享馂焉。
5.
通“飧”。參見“餕饔”。
1.出自《太玄·劇》食于劇,父母采馂若。
1.象聲詞。多形容笑聲。
1.杖擊﹐鞭打。
1.鞭笞。
1.毆打。
2.相撲。
3.撲擊除滅。
4.拍打。
1.猶掃蕩。
1.刀名。通長一尺九寸五分﹐刃長一尺四寸。上廣下狹﹐木柄纏革。參閱《清會典圖錄.武備圖》。
1.忽然。形容快速。
2.象聲詞。形容碰撞的聲音。
1.谷蛾。亦為蛾類統(tǒng)稱。
1.氣盛貌。
1.擲地。
2.指跌倒于地。
3.遍地。
1.形容鬧得很兇。
1.武術(shù)中的相撲﹑摔跌。
2.跌跌撞撞。
3.前傾跌落。
1.舊時以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屆期士女相聚﹐撲蝶為戲﹐故又稱撲蝶會。
1.象聲詞。物體落水聲。
1.亦作"撲咚咚"。
2.象聲詞。形容擊鼓等聲音。
1.見"撲冬冬"。
1.處理;決定。
1.滿堆。
1.謂以鞭撲來懲罰。周代市刑之重者。
1.俯身跪在地上。
1.侵犯。
1.撲擊。
1.雜戲名。
1.向前撲跌兩手著地的動作。
1.指狎妓。
1.猶洗刷。
1.打擊。
1.殺馬而祭。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禮儀。
1.亦作"撲剪"。
2.撲滅鏟除。
1.宋時承辦釀造﹐實行包稅﹐叫"撲酒"。
1.謂撲滅火災(zāi)﹐搶救人和財物。
1.紙牌名。英語poker的音譯。共五十二張﹐分黑桃﹑紅桃﹑方塊﹑梅花四組﹐每組十三張。另附丑角兩張﹐玩法很多。
紙牌。英文poker的音譯。由西方傳入中國。共五十二張牌,另附大王、小王各一張。分黑桃、紅桃、方塊、梅花四種花色,每種有a、k、q、j、10、9、8、7、6、5、4、3、2各一張。玩法甚多,如橋牌、打百分等。
1.象聲詞。形容拍翅等聲音。
1.方言。錯亂。
1.象聲詞。多形容禽鳥拍翅聲。
2.急奔貌。
1.見"撲楞"。
1.亦作"撲棱"。
2.禽鳥張翅拍打貌。
3.引申指像翅膀般張開。
4.猶折騰﹐掙扎。
1.象聲詞。形容心跳﹑拍翅等聲音。
1.象聲詞。形容物體連續(xù)落地聲。
1.猶撲明。
1.謂清香撲鼻。
1.亦作"撲漉"。
2.象聲詞。形容拍翅聲。
1.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1.象聲詞。形容推撞聲。
1.見"撲鹿"。
1.摔落;跌落。
2.隕落。喻喪生。
3.英語plug的音譯。電器插座。
4.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1.殺馬以祭。
1.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代對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稅收﹐由官府核計應(yīng)征數(shù)額﹐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額向官府納稅﹐超額的歸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稅范圍更擴(kuò)大。
1.宋元民間盛行的一種博戲。以錢為博具﹐以字幕定輸贏。小販多用以招攬生意。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