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齟齬”。上下齒不相對應。
1.出自《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2.
見“齟齬”。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三》始甚峻,一里,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齟齬之慮矣。
2.出自《鐃歌·役者謳》輦粟陟岨,山石齟齬。
3.
見“齟齬”。不相投合,抵觸。
1.出自《太玄·親》其志齟齬。
2.出自《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3.出自《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并不相同,但也從不齟齬的過下來了。
4.
見“齟齬”。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2.出自《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于圣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3.出自《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4.出自《〈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
5.
見“齟齬”。不順達。多指仕途。
1.出自《新唐書·王求禮傳》然以剛正故,宦齟齬。神龍初,終衛王府參軍。
2.出自《四朝聞見錄·慶元黨》出而齟齬于仕,坎??其身,幾陷入于深文。
6.
見“齟齬”。謂別離。
1.出自《酬沖卿見別》詩兩地塵沙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2.出自《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1.仰慕。
侍奉和贍養(父母或其他尊親)~二老。
1.敬詞。邀請。
1.拜見。
1.猶奉巾櫛。
1.帝后死﹐由嗣皇奉死者棺木移至殯殿﹐稱奉移。
1.贈送財物。
1.尊循道義。
1.服役。
1.以收取賦稅作為俸祿的封地。奉﹐通"俸"。
比喻社會斗爭最為激烈、尖銳的地方。
1.風吹得暢快。
2.猶飛快。
3.十分鋒利。
1.瘋狂,發瘋。
1.麻風一類病癥。
1.風聲。
1.指飄浮在山間的霧氣。
1.以委婉的方式顯示,展示。
1.唐韓愈《秋懷詩》之七"有如乘風船,一縱不可纜。"后以"風纜"指飄泊的船。
1.通風的穿廊。
①水面上的風和波浪~大,船顛簸得很厲害。②比喻艱險的遭遇久經~。
1.風災和澇災。
1.猶音樂。
狂風和暴雷。比喻氣勢浩大而猛烈的沖擊力量革命的~。
1.形容十分急躁。
1.同"風火性"。
1.據《書.金縢》載周武王死后,周公攝政,鎮壓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亂。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響﹐懷疑周公的忠誠﹐于是"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遂以"風雷之變"指上天示警的災異現象。
1.眼疾。癥狀為見風流淚。
1.猶同類。
1.亦作"風棱"。
2.風威;使人敬畏的氣勢。
3.猶風骨。指剛正不阿的品格。
1.獸名。
1.傳說中疾馳如風的神馬。
1.風范禮節。
1.非正式地用話語透露出來。
1.風中的楊花飄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變化無定準。
①風的力量~發電。②風的強度~三四級。參看〖風級〗。
利用風能驅動風輪發電機組發電的發電方式。不存在燃料運輸、灰渣處理、環境污染等問題。但風能隨機性大,僅適用于風力強而持續的地區。
一種由風輪、傳動裝置和水車(或泵)組成的提水工具。東漢晚期(公元2世紀)墓葬的壁畫上已有出現。由風力帶動。
1.風迅疾猛烈。
2.疾速。
3.猶暴虐,暴戾。
4.嚴厲。
1.猶言風范樹立。語本《書.畢命》"樹之風聲"孔傳"立其善風﹐揚其善聲。"
1.風雅明麗。
1.風勢迅疾。
1.用委婉的言辭鼓勵﹑勸勉。
1.風吹干。
1.風沙。
1.指酒簾,酒旗。
1.風吹起的水的波紋。
有風而涼爽大家坐在~的地方休息。
不負責任的冷言冷語說~。
1.謂與事無關的人。
單位時間內空氣的流通量,用于表明鼓風機或通風設備的能力,單位是米牛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