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愳”。
2.
恐懼;害怕。
1.出自《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3.出自《水滸傳》武松點頭道:“不須分咐,我已省得了。再著兩個來,也不懼他。”
4.出自《長江組歌·大風大浪》長江雖大,我們無所懼!
3.
戒懼。
1.出自《書·呂刑》朕言多懼,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2.出自《管子·小稱》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3.出自《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4.
憂慮。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孔子懼,作《春秋》。
2.出自《題歐陽生哀辭后》凡愈之為此文,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於前,又懼其泯滅於后也。
3.出自《晉人麈·捏骨相》見油簍微破,懼其溢也,別以他簍過之。
5.
恐嚇;威脅。
1.出自《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
3.出自《毛穎傳》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
6.
病。
1.出自《方言》懼,病也。
2.出自《漢書·張安世傳》安世瘦懼,形於顏色。
7.
通“瞿”。驚視貌。參見“懼然”。
1.出自《莊子·庚桑楚》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
2.出自《漢書·惠帝紀贊》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
3.出自《后漢書·楊厚傳》母知其旨,懼然改意,恩養(yǎng)加篤。
1.謂假借名義以行誣罔;虛妄。
2.假托君命,誣陷無辜。
1.猶狡詐。
1.假裝笑容。
1.見"矯潔"。
1.矯情行事。
1.違反天性。
2.改正習性。
1.虛假的言論;謊話。
2.謊說。
1.抑制差別。
2.故意與眾不同;有意立異。
1.糾正抑止。
1.改變。
1.展翅。
2.比喻施展才能。
1.假話;虛偽的話。
2.指謊說。
1.虛偽詭詐。
1.假托詔令。
改正;糾正~發(fā)音 ㄧ~錯誤 ㄧ~偏差。
1.矯正彎曲使之直。
2.比喻矯正邪僻,使歸正直。
3.揉直為枉。比喻納正直之士于邪僻。
1.假托帝王詔命。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書。
2.指假托君命之人。
1.謂假托君命之罪。
1.做作。
1.方言。指腿。
腳掌的反面。也叫腳面。
1.腳絣。
1.猶裹腿。纏在腿上的布條。
1.指近路或熟路。
〈方〉腳腕子。
1.形容走路飛快。
1.見"腳不點地"。
1.見"腳踏兩只船"。
比喻因為對事物認識不清或存心投機取巧而跟兩方面都保持聯(lián)系。也說腳踏兩只船。
1.舊時婦女纏足的布。
1.運載工具﹐如舟車騾馬等。
2.指搬運費。
1.猶路程。
2.用以代步的牲口。
3.牲口的腿勁。
1.小船。
1.形容人快跑。引申指事情辦得匆忙迅速。
1.謂女家受聘允親。舊時男女定親,男家聘禮必備茶。
1.緊接別人的話頭講下去;搭腔。
〈方〉形容時常,隔不多久幾位老人~聚會歡談。
1.翅膀碰著翅膀。形容禽鳥多。
不同的金屬互相接觸時所產生的電勢差。其數值決定于金屬的性質和接觸面的溫度。因不同金屬的功函數(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所需的功)不同而產生。
人與接地裝置相連的電氣設備外殼接觸時,接觸處和人站立點間的電位(勢)差。對電氣設備采取接地或接中性線等措施,可減小接觸電壓,避免危險。
招待~室ㄧ~來賓。
1.接待應對。
一個接著一個,形容接連不斷喜訊~地傳來。
請剛從遠道來的人吃飯設宴~ㄧ~洗塵。
1.敏捷。
1.車轂相接。形容車多。
1.節(jié)骨眼。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時機或環(huán)節(jié)。
接收并管理~政權 ㄧ~財務。
連接使合在一起。